美文网首页
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

作者: 碧晴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22:31 被阅读0次

    1989年1月,诗人海子写下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当年3月26日,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此后3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像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诗歌史上越来越清晰。

    海子本名査海生,自小在农村长大,家境并不富裕。他很早就表现出了对文字的兴趣。母亲见了,便想方设法寻来一些旧报纸、书籍,启蒙他认字。

    年纪虽不大,海子却早早在村子里有了“神童”的美誉。他的弟弟曾撰文回忆,海子具有超常的记忆力,读书特别勤奋,即便在寒冷的冬夜,也要坚持看书。

    15岁时,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约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那时也是诗歌比较流行的时期,出现了舒婷、顾城等一批青年诗人。

    不久,海子写出了成名作《亚洲铜》,一时成为诗歌爱好者们瞩目的焦点。诗人雷格与海子是校友,他回忆,自己上学时海子已经毕业了,但每年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海子还会和西川一起回校来读诗。

    每当海子有了新作品,便会有人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在喜爱诗歌的学生们中间流传。对雷格们来说,那时海子已经是头顶光环的人物了。

    短暂的一生

    而今,在许多人眼中,海子尽管人生起点不高,但无疑还算顺利:考入大学、挣得一个安稳工作,还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前途无疑一片光明。

    但是,在30年前的3月26日,海子却选择了以自杀这种方式来告别人世。据说,当时他身边带着四本书,还留有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从出生到离世,海子只在人间度过25年光阴。有人统计,在大约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作品,在其离世后结集为《土地》、《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出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使不了解海子,你也肯定听说过这句诗。远处是碧海青天,了无边际,身边是煦日和风,春花迷离,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岁月静好最恰切的诠释。却少有人知道,这句广为流传的诗句背后的心酸与无奈,其中的暗色与他人生的终章形成鲜明的反差。

    严杰夫曾评价海子的死:“要么向现实妥协,而成为精神死去的普通人,要么永远不低头,仍成为肉体死去但精神不死的一柱光芒。 ”

    如乍现的花火,海子的诗歌创作时光很是短暂,但那些作品因其所独有的审美特质,被认为是继“朦胧诗”之后,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的存在。

    海子既有“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这样直接表达爱意、具有西方浪漫主义表现色彩的文字,又有“北方平原上红高粱/已酿成新生的青春期鲜血/养育火红的山冈成群”这样具有中国古典元素的句子。感情总是直接而自然地从他的字句间流露出来。

    除了对事物的纯粹感情,海子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蕴含的无穷想象力以及独特的现代主义色彩。例如《献给太平洋》“我的婚礼染红太平洋/我的新娘是太平洋/连亚洲也是我悲伤而平静的新娘/你自己的血染红你内部孤独的天空”,在这首诗中海子将“太平洋”意象变形,这里诗歌中的“太平洋”已经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地理意义上的太平洋了。

    海子眼中的世界,总是如斯梦幻,他如同一个造梦人,实现物象、意象超乎寻常的联系,却又如此精妙、切合。 海子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朝大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kd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