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导读:作为金融的重要驱动力,科技的力量不可忽视。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加剧了金融的科技赋能,金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17年9月22日,在万联网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上,传化智联股份公路港快线事业部总经理韩雪峰(对话主持)、布诺科技总经理张明裕、汇融信息总经理曾再兴、华夏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信贷部总经理肖蓉、运金所创始人兼CEO陈豪等重磅嘉宾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作为金融的重要驱动力,科技的力量不可忽视。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加剧了金融的科技赋能,金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金融科技的物流金融都有哪些创新模式?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来做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是否靠谱? 针对散小乱的物流运力服务供应链市场如何做风控?
2017年9月22日,在万联网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上,传化智联股份公路港快线事业部总经理韩雪峰(对话主持)、布诺科技总经理张明裕、汇融信息总经理曾再兴、华夏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信贷部总经理肖蓉、运金所创始人兼CEO陈豪等重磅嘉宾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论坛现场
以下内容为圆桌对话速记的部分内容,万联网整理,有删改:
韩雪峰:第一个问题,基于金融科技的物流金融能触动哪些创新模式?
曾再兴:新的物流金融创新模式,我们的特点不是自己运营物流金融平台,或者不是自己运营供应链金融平台,我们做的更多是帮助企业去搭建系统,做风控模型,建模,做一些运维的工作。我们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客户和模式,具体到落地的模式有很多,前面的嘉宾已经分享了。
比如说金润保理做的ETC后付费模式,基于和交通厅下面的ETC数据合作,他们知道没有人造假,基于很小很碎片化场景的金融是很好。第二是基于数据轨迹,计算模型,得到运力情况,得到运力供应链金融指数,通过这个判断他的情况,发放贷款,这也是一种模式。第三在十年前可能也有,是物流车的金融租赁模式。一些非金融机构也会把原来传统的自己买车,请司机的模式,转变为给你贷款,例如40万的拖车,司机出4万,其他九成通过金融平台来做,让车和货联动,让司机变成为自己工作,既提高他的积极性,消除了管理方面的司机不可控,包括司机偷油偷轮胎的问题。记录他的消费情况、还款情况、挣多少钱的情况。通过这样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模式。
现在的物流金融更多是指公路物流,航运没有太涉及到。因为航运行业有它的特点,更传统一些,比陆上物流更传统,更加难控制。我认为,航海方面的模式创新在未来几年会有新的模式。
韩雪峰:您觉得基于创新的物流金融下的大数据,到底这个画像是否应该画?是这个时机没有到,还是我们画的时候基于数据的沉淀不够?
曾再兴:汇融信息的定位是最懂物流行业的信息公司。这里有一个潜台词,物流行业非常碎片化,这种场景下如果没有数据或者信息化是不可想象的,完全看银行的传统手段做,是有很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对物流行业的数字化风控,第一不能完全依赖,把风险数据当做唯一结果。第二,应该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例如天地汇有它的对于司机的掌握,对于物流公司的掌握,但这仅仅片面的数据,不是全面的数据,怎么拿到司机和物流企业更多的数据?这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这里有很多手段,通过EDC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得到了GPS数据,通过智能化仓储、一些传感器,得到物理是否移动等等。现在还有很多云端的数据,把原来物流行业是信息化黑洞的现状改变。就像现在的物流+互联网的平台,也把一些零散的,散乱的方式数据化。
这是理想化的一个状况。在我们给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怎么样设计一些非常简单的傻瓜式的问题模板,通过线下业务经理向客户问这个问题,搜集第一手素材放入其中。手动收集现象数据,作为我们判断的数据。我们做数据风控有几种来源,包括EDC数据、交易数据。这种线下的问卷设计和线下问卷收集的数据。现在第三方数据也逐渐日趋完善,和民间数据结合在一起,去做评分和画像,可能不一定最准确,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放款依据。看这个客户是好坏,如果是好客户,评分是多少,这可以作为放款的依据。包括风险定价,数据也是你去做风险定价的非常重要的数据来源。
如果说到数据对于风险的作用,这是有作用的,而且未来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来讲,还没有办法只依赖数据可以做到风控不用人干预,是做不到的,只是一定程度上辅助风控的手段。
韩雪峰:区块链对于风控这个事到底是否靠谱?有请张总。
张明裕:我希望大家出门之后一定要记得区块链不是去中心。第二,区块链不是创造信任的,而是传递信任的。
例如大家手上都有一支笔,你能在一秒钟之内把那支笔立在桌上吗?谁能举手看一下。你把笔给我,我立给你看,我立起来。大家一直有一个感觉,你想从自身原因上去证明你是靠谱,最好的靠谱方式就是我刚才的动作,找一个人能够支撑你的人让你站起来。
大数据等等只是从一个维度证明你真的在做这个事情,但是如果我想换一个角度告诉你,中石油、中石化告诉你就是张明裕帮我联系的货。因为有可能他把货物给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又给了广东的物流公司,它又给了另一家物流公司。所有的原因在这里,而不在于你用各种方式证明是靠谱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把笔拿起来这么放就是对的,就立起来了,不用松手。
区块链的意义在哪里?不是去中心,而是强化中心。核心企业本来就是中心,我要用的借它的力去帮助,或者把它的信用价值传递给那些需要信任的人身上。最好的方式是谁证明给我,我用的是他的信用?说白了,那个信用我不需要千方百计证明是真实的,例如我只要证明这个事情是他只有操作的,在传递不同机构的过程中,我的信用会衰退,这就成功了。
这是区块链中重要的一点。所以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就是比特币,但是它能传播,不管经过多少陌生人的手,价值都不会变。用到物流行业也是一样的,你要做的就是通过不衰减的方式传递到需要的人手上。
如果去做风控,我还有另一个词是活在当下。这里有两个逻辑,证明大数据也好,只证明我应该拿多少额度。但是我强调的活在当下,是你不要和我讲那么多,现在北汽欠你多少钱,拿过来找肖总,她肯定给你贷款。区块链的意义就在这里,活在当下就可以了。
第二,很多人理解区块链不一样,认为每个人都要建节点吗?不是,而是真正能承担得起的人建立节点,把要的是业务登录进去的用户密码和识别身份的操作,其他节点不需要。所以不会像大家想的我的数据量是否会暴增,其实做企业的没有B2C那种海量的客户,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它存不下去或者存得太贵。
韩雪峰:很多人说传统银行不思进取,占有了资源,又不干事。那么来自银行业肖总,是怎么看待?
肖蓉:给小散乱的运力型小微企业如何做授信支持,小散乱有两种梳理方式,这是一种金融系念,不是银行理念、保险理念、大数法则。按照画像模式,我做批量快速海量的获客,做大量的客群之后,用它的收益,用这整个收益去覆盖它的不良。前面很多人在说的都是这样的概念,都用这样的问题在解决。中间所借用到的方式和方案无非是画像,我们银行还会有一些贷款用途的锁定,前面讲到的ETC、油卡、锁定他的贷款用途。我通过对你的ERP、对ETC、GPS数据的了解,将一定的不良率在进行的风险资金池里面做覆盖。当然,这个利率会相对比抵押贷款要高。
另外一种方式,我们银行要么是傍大树,要么把小散乱横着梳,要么竖着梳,然后挂在大树上,那个大树可能是蒙牛、伊利、中石油、中石化等等。前面两个问题我很想说一说,我们银行做的还是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的事情。今天我们在谈新模式、新金融、新技术,我认为新技术本质没有改变融资的模式创新,它的本质还是应付帐款。
但是技术让我们的应收帐款的过程比较容易,以前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二级供应商也可以做。但是为什么银行不做?是因为太费事了,中石油在这里,先找到他的一级供应商,再去和二级供应商谈,我可以做到把资金锁定在银行体系中没问题,但是核实信息流的过程太复杂了。所以新技术新模式项下,我们会把原来做得很复杂的事情变得很快速的可以去做。回到第一个模式也是一样,如果半年还只能做到十个户、二十个户,我是不会做的,否则他的风险是覆盖不了资金池了。
这两个是我梳理小散乱运力的梳理方式。你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多久,怎么样和你谈这样的。但是宏观来说,只有这两种方式。
韩雪峰:第一轮的综合点评是否精彩就看陈总了。
陈豪:在这里,我先回答一个问题。这个数据做金融靠谱吗?我把靠谱分成两个字,大家非常明白。数据来做风险控制是有谱但不可靠,这个事情可以去相信,去测算,但是它不是金融风险控制的必要,能控制住。因为我之前做过两三年,感觉控起来非常困难,物流公司的想法现在很简单,你能否解决他生意上的关键问题,我要小钱的方便利用,要大钱的时候能够跟上。一家小额公司给30万,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去看这个观点的时候,要做两方面的结合。光是数据来看,我们自己觉得很安慰,很靠谱了,实际上可能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第一个问题,数据做风控靠谱吗,大家都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怎么说有点谱呢?它提升效益,不管是做信用级别还是供应链级别,小额资金和大额资金,在判断起来的时候,在真实数据下面判断,大家可能对这个事情判断太严重了。我们做两三年后发现,数据真实性很容易做检测,包括加油、ETC,用于支付上游之类,这些东西都不反感,不是太核心,也会在这里造一个流动性的假。这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数据维度上,过多把细节过度关注不是重点,可能会误入歧途。我们在做数据层面要稍微跳出这个层面。
韩雪峰:第二个问题,金融科技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
陈豪:在这个行业里面,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口径不一样,因此在各自的领域,包括运金所在这里去操作的思路也有自己的方式。金融科技对我们来讲,我们是很重视的,但是就一定把它定位成基础的能力来作为提供。所以在解决资金使用的时候,不管是几十万还是几百万,哪怕是上千万,我们也可以解决,关键在于你是否有高效的方式,金融科技在这里提供了基础功能,这是不可回避的。
不要盲目相信数据就能战胜一切,还是要回归金融本质去操作这个事情。
肖蓉:我今天为什么来?是来找合作伙伴。什么样子具有科技型的企业我们是愿意去做的?两种大的方向,第一是你能够找到行业应用场景,如果你让我来找,不好意思我给不了你。你有夯实的应用场景,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这个应用场景,这种我们很愿意合作。还有一种,物流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控货,这不是我们最看重的,而是处理货流的能力。你自己有通道可以解决,或者在行业里是做专业的物流。我这个物流行业,物流公司,你不给我钱,我帮你处理,也是一种能力。
你有应用场景,有一些我不能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我看重的。这个事情和科技有什么关系?这个必须要高效,不能你给我10年处理这个矿泉水瓶,我接受不了。你要训练的把这个信息传导给能够处理的渠道,并且能够处理掉,这是我需要的。
还有前面大家都在谈小额分散的概念,其实我们目前也有一些合作伙伴,在其他行业也有做快速获客,我们户均做得不大,可能十几万、二三十万。
这种合作的科技型企业肯定有强力的三个东西,第一是贷前,能够迅速的帮我海量获客,能够在汪洋大海中找到这批客户,有融资需求,可以快速对接,我的人力成本做不到。还有贷中、贷后,你的风控模型振的能够帮我监控贷后,实时报警机制。今天上午大家说得特别好,很多我都做了笔记,因为多维数据是我们需要的,多维数据的预计、多维数据的前期风控都是我们需要的。
曾再兴:我分享一点干货。有一个观点,目前在产业+互联网金融,科技越来越重要,不像原来ERP,靠笔记、靠口说也能把这个事做了。目前哪一家做供应链金融的公司或者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公司,说不需要IT就能把事情做了?我相信也是很多企业,尤其传统企业做互联网+金融非常痛的一个点,找不到好的供应商或者方式,我接入的资源很好,运作很棒,但是不能落地。
目前在这个背景下,你的金融,你的科技和你的业务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有一定有很强大的IT团队做业务支撑,业务才能做得很好,发展壮大。一定是它的供应商,用户、客户、合作伙伴都能用这个平台,进行平台化。你有些面向互联网的基础化的平台,有一些基层组件,根据每个公司每个行业的业务场景,特点,然后基于这个标准化,再去定制化完全符合公司标准的互联网平台,成为自己公司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再不断的去迭代,可以持续来用这个东西。
这种方法才是真正做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公司,或者做供应链金融公司应该有的对IT的态度,不再是一个IT部门,应该是走向前台的部门。有一些传统企业来创业,应该对技术水平方面,应该选择自己公司有一套方案,基于标准化的组件,组装成为我公司的完全服务我们情况的平台,而不是单纯采购一套系统。否则现在看起来能用,但是肯定会走弯路,否则会发现我的IT技术会成为脱后退的东西。这是我的经验总结,我看到太多的客户走了这样的弯路,大大的拖后了发展的步伐。
关于建议,一定要注意数据,一定要重视数据,哪怕目前数据对我没用,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结构化存储。不要觉得数据没用,这是不对的,一定要让你的合作伙伴、客户也重视真实交易的信用。数据就是资产,真的是这样。
张明裕:肖总和曾总、陈总,我们都打过交道。在刚才肖总讲到是否有海量的客户,刚才说到快速上量,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B客户和C客户是不一样的,例如做现金贷,有公司可以一个月申请额140亿,最后放出20亿。一周利息是4.5%,折算一下年化是多少。这种可以由大数法则去做。但是如果你服务的客户是10个,一个出了问题就是10%,这是银行接受不了的。你有没有快速帮他一批客户拉上来的能力?拉到100个之后,10个客户出问题,就是1%。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能力是很难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大数据的前提,你一定要有够支撑大数法则的基础。
我原来是做IT出身,和曾总在一个城市大连,后来和肖总的华夏银行做供应链金融,所以我算是跨界过来做这个行业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一千多个核心企业之后,我一直觉得有一点,在这个行业里面不是银行不能沟通,只是沟通的方式不对。例如客户说一定能处置掉我的货,那不是银行想看到的,银行想看到的是拿出数据来,和肖总去讲,你肯定能说服得了。
说到金融科技在物流金融里面的应用场景,我刚才说的很重要的一个场景是你怎么样把信用输出。大家都是做物流的,可能运力的80%就集中在30%的客户身上。你拿到这个数据,怎么样证明三一重工的汽车是通过邮政数据部运出去吗?从昆明运到大理是快达物流在运,从大理运到4S店是城配公司在做。你怎么证明这个货最后的付款方是三一重工?这是最重要的。
你怎么样去用一个方式创造可以传播信任的机制,这个机制不仅仅是信息。也就是说,你有一千万给到邮政属递,邮政速递只有100万给到了自有物流,自有物流只有50万给到泰达。这个钱一定来源于三一重工。这个场景用什么方式去做,经过那么多手之后,这个信任怎么不丢?就涉及到区块链。
大数据是很好的应用,大家一定要想你积累得是否足够。因为对于个人来讲,我大概可以活到70多岁,你现在挖掘我,我从18岁到25岁,后面有五六十年的使用价值。但是中小企业平均存活3-5年,你还没有积累够,他就死了。所以一定是在这个场景下帮助到他,积累你的数据。如果换过来看这不一定成立,先去积累,后面才有机会去做。区块链在这个产业,不仅仅是是解决数据真实的问题,而是解决了信任传递的问题。如果没有大的信用在这个体系里面,其实它是完不成的。这是在金融科技里面的应用场景,也就是多级承运人之间怎么把信用传递出去,包括运营、仓储、物流这一套。
重要声明:以上内容由万联网依据现场部分速记编辑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阅,供业内人士交流学习,若PC端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万联网微信公众号(wanlinkcn)获取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