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转发了中大对张鹏事件的处置通报。本来此类事件就不是小事,却往往一定要等闹大才做出处置。我也不甚了解法规制度,无法判断如何处置算是适当。仅讨论这事件发酵前后的应对区别——
如果一开始以“敏感”为由而做出不合适(太轻)的处置,那是威权欺人,而此后闹出“敏感”大件事了就来个快速回应的加码处置,并且也不提此前处置之失,那就是扭扭捏捏地自己打脸。可如果一开始的处置是合适的,后面因为事件发酵至“敏感”就来个加码处置,那又是对受处置者的不公。
更别说还有各种疑似删帖的行为,以至人文院出了那么多媒体精英的大山中学也难逃“中删大学”的戏谑。
此篇通报词句读来客观无比,却不免有以“客观叙述”为隐形挡箭牌一笔带过此前的处置之嫌,这样不求甚解地“知错就改”,窃以为有悖明辨笃行之校训学风。
此类公共舆论危机处理的路径,这么多年来屡见不鲜,却几乎不见有更优解法出现。若说近年来世风如此,且加码处置过后也顺利让大部分媒体以及受害人停止了继续发声,貌似圆满平息了事件。平心而论,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可以算是成功处置了舆论危机的了。但面对母校不能免俗的做法,依然想不甘心地苛责一句:
这里本就是最该教人严谨求真的所在,若是就此放任随波逐流——好吧,我算老几?也只能徒叹奈何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