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长期主义的贝佐斯在判断一个项目是否要投入时,有一条黄金原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项目会沉淀为资产,还是会变成费用。资产会加深护城河,转变成价值;费用则是指时间越久越不利的投入。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你品,你细品。虽然咱也不清楚这句话幽默之处在哪,也可以借来充充门面,贝佐斯的话值得细品。他用这条黄金原则让亚马逊跨越多条增长曲线,也把自己送上了世界首富的位置。当然,上面的标准不仅是在公司的战略选择上,对我们个人的选择来说,也同样适用。锚定你的人生方向后,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长期能带来什么,是资产还是你的拖累你的费用,答案显而易见。马云说过一年三年会发生什么很难判断,谁也不能预见;但十年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则很好判断。马爸爸的话没毛病,远处的路标一定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现在想想自己之前的选择,真正选对的比较少。总是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行业,一个行业换了一个行业,虽说没什么好后悔的,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换下来发展也是螺旋向上走的,只是上升的幅度远不如你我的预期。不过即便到了现在,你内心可能还想着那些理想职业,想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偶尔想想又放下,老有遗憾的感觉。
你可能会想起《转行》这本书,作者通过深入研究39位成功转化的职业人士,发现对于职业选择,从来不是先规划再行动的过程,而是相反,“先行动,再规划”。你只有在向自己想要走的路上去走两步,去试试,才会知道这条路究竟是幻想出来的理想之径,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还是真的愿意付出时间,愿意付出努力去走的。这中间的区别“海了去了”,比如你想成为作家,但连每天写字都做不到,或说每天写的字都是敷衍,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用心写完,用心修改,每次尽自己的努力把一篇文章写到自己的平均线以上。这样的美好的幻想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也只能是让自己“偶尔遗憾”的美好的幻想。
当然,对于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哪怕之前选择错了,既然做了,就努力做好,长期来看也是你的一种资产。哪怕你不喜欢,哪怕你在的公司本身问题很多,你也必须全力以赴。道理很简单,让一段经历有价值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这段经历变成经验,能升级为能力当然更好。如果我们浪费了这段时间,还浪费了这段工作经历,你的损失是双重的,不要觉得你没干活公司发你薪水你赚了,或者说公司就给我这点钱我凭什么给他干活(用李笑来的话说,公司都那么对不起你了,你还贴着不走,你不是贱是啥?!)。长期来看,短期的钱都不是钱,你的时间、你的这段经历变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说的努力工作,也不仅仅指你的分内之事、岗位职责。有一点是明确无疑的:只有你表现出了符合更高岗位的能力,你才有可能晋升到这个岗位。不要抬杠有很多领导是低能高配的,运气永远在发挥作用,但你不能把自己的发展押到运气上,你需要付出努力。所以你需要用更高的视野,从部门的角度、从公司的角度出发,看到更高维度的问题,并尽量凭着自己的能力去整合事实、提出方案。你要能说真话,也必须说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正如之前聊到的躬身入局一样。
我想提醒的是,可能你越是了解内幕,知道的越多,你的沮丧也越强烈,你会有无力感,你会觉得自己势单力薄。你想到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中,达格妮·塔格特和汉克·里尔登绝不低头、面对再糟糕的环境也要想办法去挽救的企业家精神,不说空话、直面问题的实干家精神。你内心的力量开始聚集,可继而想到他们是企业家,他们有自己的企业,最后还难免抛弃现实的、已经坏掉的世界,你只是一线员工、基层岗位,你能怎么办呢?
是的,这是一个很丧的时刻,在跟同事聊天里也会不断释放出抱怨。虽然你也意识到了,解释说着这也不是抱怨,是实事求是,我们努力去推动很多事,我们也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怎么算抱怨呢?洗澡的时候静下心来,你想到自己的定位是“永远传递基于事实的积极力量”,那些聊天哪怕不是抱怨,也是一种负面情绪的传递,这就是不对的。
你需要理解,要么离开,要么努力改变,除此之外,讨论其他内容没有意义。
对于长期主义者来说,你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浪费不得,轻视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