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最适宜的生存温度是20℃—30℃。
在我们单位有两位做饭的师傅A和B,这两位分别来自河北和河南,对山东来说这是两个外地人,在A会家休假的时候,B负责为我们做饭,每天的主食是馒头米饭面条,如何蒸馒头是此事件的起因。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吃馒头都是很软很有弹性,就和面包差不多,用手使劲攥可以攥到很小很实,但是B在单位做饭的时候,我们吃到的馒头都是硬邦邦的,揉完之后放到蒸车里蒸出来也没有丝毫弹性可言。
我当时问B为啥这个馒头这么硬呢,以前吃的馒头多好吃啊,很有口感,而B并没有给我一个清楚的解释,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直到前几天A休假回来,蒸了两屉馒头后,我找到了以前的味道,那种感觉,然后有一个细节,就是发面的时A把面盆放在太阳底下晒,过了几个小时后过去看,说这面还没发起来,打算先揉好再发。
然后他打开了蒸饭车,边揉馒头边等蒸饭车上汽,就是等水温升高,用热气把馒头蒸熟,等揉完馒头之后把蒸屉放到蒸饭车里,但是不关门,等馒头里的酵母再发酵一会,把面发起来之后再关蒸饭车的门,开始蒸馒头。
果然那次的馒头特别好吃,那次的馒头完全秒杀以前,想想自己吃过的那么久的米饭就委屈。
这说明A掌握着如何做好馒头的一系列方法,从和面揉面发面各个程序都很到位,才有了最后的好的效果,而B并不懂得具体的细节,虽然B的各种程序也是对的,但是对于里面的细节缺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是两个人关于馒头的认知差异,正是这样的差异造成了两人之间的一丝矛盾,某一天A揉好馒头之后依然放在蒸车里,打开蒸车门,先让馒头发起来,而B并不懂得,在看到蒸车开着门,而馒头已经放进去之后顺手就把门关上了。
而关上门的蒸饭车里面温度提升的很快,只需要很多时间水就会开始沸腾打到100℃,这样的温度会馒头里的酵母菌失去作用,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就是硬的,就像以前B蒸的那样,果然那天的馒头很硬。
当A从外面回来看到蒸饭车门关闭的时候,就开始骂骂咧咧的,说谁TM把蒸饭车门关上了,说了好几遍,这时B说是我关的,然后A还是在骂。
这时两人就开始了那个经典的对话,“你瞅啥”,“瞅你咋滴”,“再瞅一下试试”,“试试就试试”。这个事件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有第三个人在场,给制止了。
A和B一个人代表着正确,另一个人因为被骂,心理不舒服,两人好像都有生气的理由。
在这里我更关注的是A,B是对A的反应的反应,而A蒸馒头的方式是正确的,有点理直气壮的感觉,我想A的情绪表达,他的骂骂咧咧,也许并不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想说我A代表的是正确,有点理直气壮的感觉。
我想A表达出这样的情绪,也有想要得到大家认可的意思,而B并没有发现这背后的心理,只是感觉到自己好像收到了侮辱,然后就怼回去。
人们在做错的时候,都会不好意思,而去虚心改正,但是当正确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时候,就会难以控制自己想要发泄的情绪,在一个人代表着正确的时候,更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发泄,而这也需要更多的控制,对自己身体以及情绪的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