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识字起的那天,读书这件事我就再没间断过,好书坏书散文杂文没一样落下的。可惜《金瓶梅》这样的书尚未读过,不是我对此书有偏见,只是心里念着却总是忘却罢了。毕竟《红楼梦》都读了十遍有余,焉有嫌弃影响其颇深的鼻祖的道理。
我读的第一类书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至于这风靡在民国时期的产物怎么成了我这新时期少年的启蒙读物呢?这问题你只能去问我爷爷,据说他们当年曾用连环画来充当语文课本。所以大抵是爷爷认为刚识字的小丫头就适合读读小人书,于是乎开始上学前我只能捧着这些具有历史感的读物。模糊中记得大约有《三国》、《水浒》、《西游记》、《封神榜》、《岳传》这些书,《三毛流浪记》、《林海雪原》等等也在其列。如今这些连环画都已经成了颇具价值的收藏品,可当年我这小丫头读得很随意。
我读得第二类书是西洋文学,也就是列在小学生必读书单里面的世界名著。按常理来说小学阶段应当多读古文多背古诗词,不过当时我们来了位新校长教育理念相当奇特,满满一图书馆装的全是外国名著,大有揠苗助长的趋势。当时我年纪偏小也没什么玩伴,读书就是消磨时间的最好选择。尽管许多书并不能读懂,但是异域的精神世界新奇而颇具吸引力。因而我以囫囵吞枣的架势,从小学必读书单一直读到中学必读书单。这大概就是尚未成年之时我精神上异常早熟,但在生活里却无知得像个白痴的原因。所以说,即便是好东西也不能一股脑不分时间情境的全往肚子里塞啊。
我读的第三类书是“8090”,为什么起名为“8090”,因为青春文学不算是一个好名称,而我也无法用一个名词来给这些80、90后作家们写的书归类。我上中学的年代,新概念、青春文学和非主流文化正是异常火热的时期,代表人物有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饶雪漫、江南、非主流创始人C.K等等。与历史上某些文化思想激荡的时刻相似,当年这些作家各成一派占山为王。作为遭过这类文化潮流荼毒的一员,往事不堪回首啊。现在想来也不冤枉,毕竟当年的零花钱都进了作家们的口袋,也避免了我把自己吃成大胖子的厄运。
我读的第四类书的关键词是“情”,十五六岁的年纪荷尔蒙躁动,少女独有的感性与忧郁也渐露。那时期读的书部分来自民国时期作家,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张恨水,部分来自张小娴、三毛、席慕容这些年代近些的。要说这世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除了小时候那些未读懂的外国名著,当数民国时期的最为动人。不仅故事动人,痴情种也是颇多。原来我爱看八卦也不是从追星开始的,只是一向都如此。回想起来,十五六岁正是活在梦里的好年纪,读着别人的故事好似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深情虐恋,每每看完都免不了多愁思和擦眼泪。想来我人生中最为自由的时刻便是那时。
我读的第五类书是严肃文学,是大多数女生不爱读的书。其实我们接触严肃文学非常早,从小学开始课本里就会穿插这样的文章,只是孩童时期的领悟力太低。我怎生突然喜欢这样的书?不过是因为年纪到了开始喜欢思考,不同于儿时对于未知的好奇,而是对于时代、生命、社会渐渐地生出自己的看法。犹记自己追寻最多的便是生命的意义,如同哲人般苦思冥想,想破脑袋也没得出什么奇妙的结论。后来,我在余华的书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心中一动,突然就释怀了。不同于活在梦里的那个年纪,当时的我更热爱去探究这个美貌世界掩盖下的真相,去寻找纷繁的众生像背后纯粹的精神本质。有血有肉的严肃文学,更能解救我这只迷途羔羊。
第六类书暂且就叫“无类”吧,实是因为其中涉及的类别太多。我喜欢读第六类书的时候已经熬过高考上了大学,看书也是越发的杂了,看书的兴趣也较之前更淡了,大概是因为初入大学满世界的新奇。不过还是可以说说其中的代表类,有段时间爱上图书馆淘书,大约看了几百期的心理杂志,期间还做了大量关于抑郁症的笔记,这段经历非常有意思。若是有机会,我便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至于看了这么多的心理学是否有用处呢?只能这么说:读的浅便以为自己有病,读得深恍若步入新世界,不信你可以试试。
读书的起因是儿时太孤独,没有年纪相仿的玩伴,只能靠阅读来消磨时间。直到后来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一日不读书便觉精神干涸浑身不适。现今于我而言,不读书总觉得少了些底气,还是要常常读才好。书里的世界比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要大的多有趣的多,来生愿做一条无忧无虑的书虫。感谢发明了汉字的那位先生,要不然我可能会饱受孤独的折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