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入秋后的第三个节气,至此暑气消退,秋凉渐生。而“白露”之名的来源,也与天气转凉有关,因为气温的变化,秋日清晨的露水随之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称之为白露;也有说四时配五行,因秋属金,金属白,所以称白露。
每到节气、节日,诗词自不能缺席。而“白露”入诗,常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感,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降,它就有了这样一种朦胧的寄寓;白露也代表秋,这秋凉渗透到诗人词人笔下,又为诗词赋予了一层秋思与怅惘。
秋风起,秋夜凉。我们读到许多白露相关的诗词,多描绘秋夜之景象,白露多与秋月同在。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被奉为经典自不必说,李白也有“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左思写“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明月出云崖,皎皎流素光”,雍陶则写“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悲秋将岁晚,白露已为霜……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白露之月,远悬天边,带着点清冷疏离,给人一种沁人心凉的幽远美感。
今天读书君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同样与白露之月有关,词虽冷门但下笔空灵,意境清远,值得一读。词为北宋侍僧仲殊的《南柯子·怀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一读这文字就喜欢上了,尤其“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两句,语言、意境皆美。
词上片镜头拉远,视觉上凸写空间之远阔,十里青山的远景,与潮岸平阔、退去留沙的近景,听觉上则加入数声鸟啼植入悲愁情绪。为何凄凉?因为人在天涯。但这凄凉又并不浓烈,将寂寥个体疏离在远山之外,更似一个清冷的“观望者”。
下片着眼时间,聚焦白露时分的夜月与清晓之霞光,“收”“散”二字动态地写出时间之推移,仿佛摄影镜头,将白露悬月至天光破晓清风拂来的动态之景摄入短短十字之中。最后以一问句收尾,以眼前景切入往昔之回忆,一种物是人非的怅然情思融于其中。
白露作为秋之节气,自与秋思相联。杜甫的思念故乡与亲人也好,李白月下沉吟的思古幽情也好,其实都脱离不了白露时分时序变迁带来的愁绪。这种情绪在宋时陈与义的《秋夜》诗中体现得也很巧妙——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三更淡月,白露空明。然则诗人直接喊话秋风,千万不要将黄叶吹落完了啊,要不然上哪儿去聆听秋声呢?秋风秋雨打秋叶本令人惆怅,但想想秋叶如果落尽,伤心人又去哪里听秋声呢?诗人想象还真是奇特。
仲殊这首词也如此。白露时节已临近中秋,然而凄凉时候,人迹天涯,何不惆怅?此词也被评为是侍僧仲殊“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实流露”。
仲殊词虽冷门,苏轼却评其为“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胸中无一毫发事”。除此词外,仲殊写春情别恨以及怀古之作亦有好评,“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词风绮丽清婉,含蓄不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