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十八 三十九回目阅读的思考
彼时东吴是大乱时期的,这个时候的孙权应该还是正当少年,又兼之优柔寡断,东吴应当是更加不平才对。
黄祖和江东的大仇是一回事。
“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凌操子凌统,时年方十五岁,奋力往夺父尸而归。”
暂且捋一捋江东的局势:
作为孙权,一个诸侯,父亡兄丧,加之近母死弟亡,母死托旧部将,但是年纪稍长之人,守成的想法会更深入,周瑜与孙策情投,所以激进一点。此时江东的局面是很不稳的,北面的曹操刘表,内部的乱象。贤才应该会更加难找,局面会更不稳。
寥寥的一回目要讲清楚这些很难,切入点就是孙诩了,孙权的弟弟,这种身份应该在江东也是个大角色了,所以部将杀之而往北去的话,一来曹操可能会暂用,二来投靠黄祖也可能大为重用。
“却说孙权弟孙翊为丹阳太守,翊性刚好酒,醉后尝鞭挞士卒。丹阳督将妫览、郡丞戴员二人,常有杀翊之心;乃与翊从人边洪结为心腹,共谋杀翊。”
但是这里有一点,书里交代的是兵变,如果是孙诩好酒乱打人,那么军心应失的,偏偏有两个忠臣,所以这里交代的兵变应该酒醉打人是小因,大因应该是 反映了东吴时局是很不稳的。徐氏特别精明能干,真真扣人心弦的情节,密谋万一失败,表演万一不到位,或者贼将有防,都是可圈可点的。
甘宁杀了凌操,立了大功,黄祖轻之,这种情况之下,孙权纳之,很诡异,一方面,孙权就这样相信了甘宁,难道不怕万一是计谋?二来,一个被轻视就敢杀了昔日之主的人,孙权敢之重用?
另外,甘宁应该是极为出众的,不看后来发生的,就这回目的战役而言,短兵轻甲的上场,大概还是要服众,所以这一战对于他而言很重要,如同投名状。胆略也是惊人。
东吴兵至,艨艟上鼓响,弓弩齐发,兵不敢进,约退数里水面。甘宁谓董袭曰:“事已至此,不得不进。” 乃选小船百馀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撑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执铜刀,不避矢石,直至艨艟傍边,砍断大索,艨艟遂横。甘宁飞上艨艟,将邓龙砍死。
大概这回目看完的想法就是,乱世时期,很多事情可以用利益去判断。
读书读史,最后还是读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