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的自由书写,让我对真正的创作产生了兴趣。我以为那段时间的积累,会让我在写作上有个好的开始。
1个月的写作技巧与方法的收集,让我对真正的创作有了很高的期待。我以为我做足了准备与努力,会让我在写作上走得更顺。
结果是,每当我提起笔时,脑子里的思绪汹涌澎湃,笔下却一个字也憋不出来。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结果却这么不尽人意?
是我还不够努力吗?
是我只能写出日记那样的“文章”吗?
还是,我真的没有写作的天赋?
带着这些困惑,我参加一个问答式写作群。我希望能找这里找到答案。
刚进写作群时,我的内心很焦虑,我一心想要找到答案,却无心去融入组织,与同学们互动,甚至对每日打卡的主题也显得漫不经心。直到第三天的主题“聊最近让你焦虑的一件事”出来后,我的心才慢慢地沉了下来,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开始深入思考。
随着对我写作焦虑的深入剖析,及老师对主题写作的指导与精选文章的点评,突然间,让我醍醐灌顶。
原来,我一直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
于是,我结合之前写作经历,便有了以下收获。
(1) 找到学习共同体:及时反馈,打破自我盲区
在我闭门造车的那段时间,当我面对一门新技能,显得能力不足时,除了焦虑情绪外,我一无所获。
而当我进入写作打卡群后,老师对精选文的点评,同学们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能让我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从而映射出我的不足之处。
学习共同体,这种情景化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即时反馈的机制,让我更加合理地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写作困惑,从而快速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自怨自艾,更不是自我否定。这样的负面情绪对学习新技能百害无一利。
(2) 最小行动:拆分技能,各个击破
当我在收集写作技巧与方法时,我的确习得了很多写作的理论知识,并且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写作的底层逻辑,我清晰地知道,要写好一篇文章,我该具备哪些能力。
然而,面对写作这个庞杂的体系,对于我这种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来说,我该如何进入到写作中去呢?又该从哪下手练习呢?这直接导致了我陷入无穷的纠结之中,带着焦虑的情绪,永远踏不出第一步。
关于焦虑的打卡主题,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没有将问题具象化。
那么,最小行动就是,将写作这个大技能,拆分为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这让我更加理解老师设计课程的用心,一周培养大家的观察力,一周培养大家的写作逻辑,也便是这个道理。
(3)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我在自由书写的那3个月,从最开始的写作困难,到提笔就能挥洒几千字。这便是我从讨厌的写作学习区,慢慢进入喜欢上写作舒适区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一旦进入舒适区,我们就是在做重复的机械工作,这种努力就是毫无意义的。时间一长,大脑就会产生疲倦感,敏感度降低,从而变得麻木。
但当时的我并未察觉到这一点。我每天定时定点的自由书写,对我来说只不过就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
所以,练习写作要界定自己的舒适区与学习区。随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必须保持觉知力,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要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在写作瓶颈期所作的总结。
我隐隐地感觉到,我将会成为真正努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