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在邢集镇中心校听了两堂同课异构示范课课,执教人分别为我校周振刚老师和邢集镇中心校高升老师,讲授的课题为《记承天寺夜游》,两位老师的授课各有千秋。周振刚老师以读为线索,教给学生读文言文的三个层次,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准节奏,第三读出情感,重点讲解如何读出情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即什么是情景交融。周老师首先让同学们将课文分成三个层次,即叙事写景抒情。周老师说,既然是情景交融,那么叙事中也即含有写景和抒情。然后让同学们来找。写景很容易找到,同学们找出了月色入户。抒情是一个难点。周老师引导同学们入情入境去想苏轼当时的场景,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作者的处境,周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就给大家介绍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得到了一个有职无权的职位团练副使,不但没有权而且还没有俸禄。苏轼为了养活一家不得不另谋生计,于是在营帐的东面山坡上开荒五十亩地。那么其实解衣欲睡,实际上是作者在白日工作劳碌之后想要睡觉是带着疲倦的心情的。月色入户即为喜。念无与为乐者即为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又一喜,并带有急切的心理。怀民亦未寝,这是心有灵犀之喜。相与为心态的平和。这是入情入境法,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当时的场景,在字里行间揣摩。这种入情入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课堂上很实用。同样的后面两层当中,写景中也包含有叙事和抒情,抒情中也包含有叙事和写景。他的解读为写景中的空明和竹柏含有抒情。空明是心态的空明,竹柏是气节品质的象征。抒情句中的月和柏具有象征意义,因为这里很明显存在有常识性的错误,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他把文中的月和柏赋予了象征意义。这是周老师自己深入文本的独特解读,所以在同课异构中,这显示出了独到的教学构思,选点非常新奇,让人佩服。所以自己深入文本阅读是非常关键的。正像之前教研室李梅老师之前讲的那样,拿到教材要自己先阅读文本,而不是先读教辅教参。周老师的导入也很精彩,选取了苏轼生平经历中很有意思的一段,同时也跟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