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还是分时租赁的争论是媒体上出现最多的,但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某些「无桩」共享项目背后真正的本质是什么?特别是在闹剧一样的「共享马扎」出现在街上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占公为私。
共享项目始于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为了与传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区别开来,特别强调对方是有桩共享单车,自己是无桩共享单车,自己是可以随骑随停的。随骑随停,用户用起来多方便啊,用着用着,单车就占满了人行道上,步行的人走过只能绕行。更有些地方,比如地铁口,常常事车满为患,把进出的道路堵的是水泄不通。更别提还有很多车把盲道都给占了。
而这些人行道本来是一座城市的公共财产,由政府管理和维护,大家可以随便在人行道上穿行。但是现在有太多共享单车摆在了人行道上,行人走起来不方便了,这是一种占据公用财产的行为,一种「占公为私」,公共财产变了一些共享单车的公司资产,共享马扎也是一样,往路边一放,占据了公共财产,化为公司资产。
这种行为和路边的饭店占道经营是一个道理,商家占道经营,城管立马动手处理,然而由于这些共享平台的网络效应,一家公司服务千万、上亿人,城管一旦没收了一些车,舆论上立马就会充斥着用户们批评的声音。仔细想一想,几辆共享单车一天服务的人数不见得比它们占据的公共空间摆上一张餐桌服务的人多,客单价就更别提了。
正因为这种无桩模式是一种「占公为私」的模式,所以后来出现的多种共享项目,都有这个属性,就像前面说的共享马扎,还有前段时间投放了3万把的无桩共享雨伞,共享项目中但凡带来「无桩」两字的,几乎都是在占公为私。
到目前为止,他们并不需要为使用这个资产付费。他们差不多是无偿占用的。想想看,北上广深繁华部分的人行道的免费使用权,折合成现金,会是多么大的一笔钱!「无桩」共享就能省了这笔。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可以「占公为私」节省成本,前段时间,「评论尸」有篇文章写无人便利店的神奇之处是「不交房租」。
「按照缤果盒子官方公布的数据,每个缤果盒子每天的营业额只要达到300元即可实现盈亏平衡,意思是基本就是只要每天有30个人在小区内的缤果盒子买了10元的早餐或夜宵就可以打平盈亏。几乎所有分析都认为这个数据并不可信,因为即便是节省了人力,也不可能一家便利店每天只卖300块钱就能赚回本。但其实,这是因为无人便利店和有人便利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同一种业态了。」
这下城管动手了。可是共享项目占公共财产经营,城管要是管了,全国上下骂他们破坏创新,他们是不敢管了。
不过政府肯定会明白的,政府有责任维护人行道等公共财产的秩序,干预也是早晚的事,这不,8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向共享单车企业下达告知书,称从即日起在上海暂停新增投放车辆。
用经济学家李子旸的说法:
「人行道虽然是公用的,表面上的规则也是“随意使用”,但由于自然限制,大家的“随意使用”并不会妨碍秩序。让你随便走,你也不可能一天到晚泡在人行道上啊。但如果某种行为可以盈利,同样的“随意使用”,使用量就会多得多。比如,如果城管不加制止,很多临街饭馆、商户都会尽量侵占人行道,将之化为自己的经营用地。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混乱不堪。人们在街上举步维艰。」
所以,所谓「无桩」共享模式并非总是好的模式。有时候有桩也挺好,在共享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有桩」共享项目,比如共享雨伞领域的一些公司,如借把伞在认识到「无桩」模式不可取之后,选择有桩模式,主要在人流密集的地铁、商场投放。它们这时候就是在与合作商合作使用私人场地,不会造成城市的混乱。
共享单车等「无桩」共享模式会在短时间内化通过公为私赚上一笔。但政府等管理部门早晚会根据新技术设计出新的公共资产使用规则,或强化管理,重新恢复供需平衡。到那时,新「商业模式」赚钱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