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 罗雁儿 | 来源:发表于2024-04-30 10:38 被阅读0次

          偶然读到这篇文章,百味陈杂。对自己认知也有一定的提升。

          无论目标大学在哪里,他们有许多共同特征。

          首先从教育资源来看,他们都有北京户口,这是他们能够享受北京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条件。

          其次,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非常优异,中考成绩是全市前5%,进入以99%的一本升学率、盛产高考状元而闻名的顶级高中。

          再从家庭背景来看,家庭也为孩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

          他们的父母都是80年代第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曾出国留学,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授。而且,经济收入是中国城市家庭收入前10%的两倍,大多数是中产及以上家庭。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在竞争中面临的不同境地,以及他们的应对策略,姜教授以「分数」和「可感知的努力程度」作为两个衡量标准,将这群已经是「人中龙凤」的学生又做了金字塔式地位区分——

          学神、学霸、学渣和学弱。

          简单来说,学神就是看起来根本不努力却成绩仍旧优秀,学霸成绩好,但一看就是非常努力的人,学渣是成绩不怎么好,但也不学习,学弱则是鄙视链的最底端,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了,就是学不出来。

        「可感知的努力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松弛感。

        而那些用越松弛的态度获得越高的分数,越优秀成就的孩子,就是被大家顶礼膜拜的学神。而学神也乐于表现自己的松弛,这是一种区分你我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斯坦福鸭子」,指的就是斯坦福的学生就像鸭子游泳一样,哪怕脚掌在湖面上拼命划,但湖面上看起来仍旧是很松弛的。也有不少一线国际高中的学生告诉我,同学们都看起来很会玩也爱玩,装作漫不经心,但都在私下疯狂加码努力。

          而在姜教授的观察中发现,真正的学神是基本不会偷着学习的,天赋极高,反倒是其他三类学生会偷着做题和练习。

          那为什么其他同学,也要假装不努力呢?在姜教授看来,松弛感代表了一种稀缺资源。

        「他们展示出的松弛感也是精英区分你我的一种方式,松弛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是经验的堆垒,你需要见过很多的世面,去过很多的地方,见过不同的人,没有这些经验的从小积累,就没有办法获得松弛感。」

          而那些能够从小培养孩子松弛感的家庭所具备的条件,假期带孩子出国旅行,父母跟孩子的定期聊天,有能力筛选最适合的资源等。

          这也正是中产及以上父母也很少意识到的「教育特权」。

          顶级大学要的也是那些具有松弛感的学神,而这是那些紧绷着的家庭最难以模仿的一步。

          「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在这场游戏中,父母手上有什么牌,有什么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决定了能否为孩子避免潜在的障碍和失败。」

          姜教授引用了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观点,教育是被所有人共识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然而,有意思的是,孩子们都觉得父母没做什么。父母也常说自己没做什么,孩子最辛苦,还时常愧疚自己做得还不够。

          举个简单的例子,书中的郭先生是当年全省考试的头部选手,儿子却一向成绩一般,他们就动了出国的心思。但是考虑到青春期儿子的叛逆,不愿意出国,他先是给儿子报了一个美国暑假访校项目,15天的旅程结束后,儿子说「我一定要去美国。」

          在这些家长中,他们常说:「孩子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决定」,却会在不经意间进行引导,或者说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为了郭先生会有策略的跟孩子进行出国目的地的讨论,一开始还会假装不同意让儿子以为爸爸是被自己说服的,同时在选择留学中介上也是如此,最终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TOP大学。

          一切都在朝家长预设的方向发展,儿子却觉得父母什么也没做:「他们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父母也总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但付出的可太多了!」

          在姜教授看来,精英父母往往是很擅于谋略的,他们看得到10步以外的距离,并且懂得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走过去。他们不仅是父母,也是经纪人,是心理咨询师……

          然而,哪怕是在精英阶层里,学神也只是金字塔尖极少的一部分,仍有少数的学霸、大量的学渣和更多的学弱在「挣扎」。

          往长远说,从以学神体系为代表的大规模牛娃宣传极具破坏性,比如我们常看到各种超级牛娃如谷爱凌的案例来教父母育儿,一来我们会让个人努力掩盖了家庭资源的优势。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用「精英的傲慢」来形容这种心态,精英看不见自己的地位优势,认为其他人都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无法成功,从而不愿意承担对社会更多的责任。

          同时,也会让同温层的无数非学神的学生陷入无尽内耗:担心努力后失败显示我的无能,不如不做了;努力后还是达不到学神的高度,对自我失去信心,甚至陷入抑郁。

          中国第一代精英的复制之路仍未结束,国际教育也变得越加高度状元化,因此,在这场对一手观察和分析中,透露出作者姜以琳教授身为精英的反思和关怀:

          别忘了,我们羡慕的松弛感,其实是一种隐形的「特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mx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