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哲思】

【阅读·哲思】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1-14 20:17 被阅读0次

    日期:2023.1.15 壬寅年 腊月二十四 星期日

    备注:Day429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菜根谭》之《恶人自有恶人磨,万一没有呢》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度阴山

    名言佳句:休与小人仇雠(chóu),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译文:不要和小人结仇,因为小人自有小人的对手;不要对正人君子献殷勤,因为君子是不会为私情而予人恩惠的。

    内容:不要和小人结怨成仇,因为自有另外的小人会惩治他。可在现实中,小人往往掌握着一种特殊的技能,他们总是能分辨出哪些是好欺负的好人,哪些是难惹的小人。

    中国人总不去招惹恶人,希望恶人自有恶人磨,可万一没有恶人站出来磨恶人,好人只好受欺负。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了,这不是行走人间的态度。

    不对正人君子献殷勤,这是对的。因为如果你的事是正事,那君子一定会给你办理;如果你的事是偷奸耍滑的坏事,君子肯定不会理你。

    君子如同一面镜子:你善他就善,你恶他就恶。

    启示:“小人”大多时候是相对而言的,在小人眼中若你的所为是他不耻的,那么你就是“小人”。所以也许用魔法打败魔法才是与小人相处时的便宜之举。

    武侠小说中以“恶人”为冠名的也许还不及以“正派”自居的十分之一恶毒。被称为“恶”也许只是人们看到了此人的另一面罢了。比如,江南七怪之一柯镇恶与君子剑岳不群。

    诚然,我们就算学富五车,力能拔鼎,也不可避免会遇到求人相助的事情。

    在《不要挑战人性》中有个案例,在1964年3月13日凌晨,在美国纽约皇后区,一位叫吉诺维斯的酒吧经理夜班后开车回家,因停车场与居所有段距离,她像往常停好车后走路回家,当时时间是凌晨3点15分,一名男子尾随其后,突然拿刀朝她背部和腹部猛刺。

    吉诺维斯瞬间鲜血直流,她的惨叫声呼救声让周边居民的房屋纷纷亮起灯光。有人打开窗户冲着凶手喊:“放过那个女孩!”

    凶手吓得落荒而逃,而身中数刀的吉诺维斯挣扎着爬到路边,倒在一家书店门口,暂时逃脱魔爪。

    可接下来,周边居民竟然纷纷关掉了灯,街道又恢复寂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凶手发现并无人来查看,也无人报警。他找到受伤的吉诺维斯继续猛砍。

    吉诺维斯再度惨叫、呼救,几分钟后,周围房屋再次亮起灯光,凶手再度退却,吉诺维斯则设法爬进她住的公寓楼里。

    几分钟后,凶手又找到了她,再度对她施暴。她先是大声呼救,不久后就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了。

    案件共持续了35分钟,凶手三次对吉诺维斯施暴,虽受害者每次遭受暴力时都在呼救,周边居民也开灯查看了,甚至目睹了事件经过,但始终无人伸出援手。

    经警方调查统计,案件发生时,总共有38名目击者隔窗看到命案过程,直到凌晨3点50分罪行结束后,才终于有人打电话报警,但受害者已身亡。

    凌晨4点,目睹一切的人又回房间继续睡觉了。

    这起案件经过在当时的《纽约时报》发表后瞬时引发关注,正当全民沉浸在极度愤怒中时,有两位名叫达利和拉丹的年轻人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他们没有从道德角度批判这38名目击者,也没有抱怨法律存在漏洞,而是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用以测试一般人在哪些情景中会漠视他人求助,在哪些情景中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当旁观者人数过多会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此外,时间会影响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的可能性。3分钟是助人行为决策的分水岭,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人们可能就不会采取行动了。

    他们通过全程观察受试者面对突发情景与行为反应,无一例外,受试者全都惊慌失措。

    可以想象,目击吉诺维斯命案的人内心应该也饱受煎熬,他们之所以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致手足无措,而非人们所认为那样冷漠无情。

    这种现象后来被命名为“责任扩散效应”,也称“旁观者效应”。

    作者给出一些建议,假如你身陷危险环境而周围有旁观者,要想让他们出手相助,你需要这样做:

    首先,大声呼救,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必须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其次,明确告诉周围人发生了什么情况;

    然后,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来帮助你,并且明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最后,告诉他帮助你没有任何成本和风险,消除他的顾虑。

    作者说,要充分激发人们心中的善,是需要条件的。第一,经济条件要相对富足。二是社会文化水平要比较高。三是接纳与包容。其中第三项着重说明一个人要想有爱的能力,首先要曾经体验过被爱,否则他根本不清楚爱是怎么回事。

    就像著名神经科学家尼亚·辛格说,人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我们完全能够成为富有同情心的人。

    所以,作者认为善恶并不绝对,取决于你在与环境互动的那一瞬间做出了何种选择。

    倘若不幸我们遭遇恶人,那么就要提前知道一些常识,以便于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

    倘若他人向我们求救,我们也要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ro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