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Lean In Shanghai】致·In人生 | 对话朱英楠

【Lean In Shanghai】致·In人生 | 对话朱英楠

作者: LeanInShanghai | 来源:发表于2016-02-02 18:01 被阅读0次

    原创J Zhan LeanInShanghai

    主编的话

    上期文章《专访朱英楠(上)》在Lean In Shanghai的后台和朋友圈中引起诸多讨论。有读者说,David的“精英”人生离普通人太远,缺乏借鉴意义;也有朋友来询问David在每一次人生转折中如何做的选择;还有人想了解这样一个有见地的精英男士有着怎样的梦想;甚至有妙龄单身女性询问David是否单身(哈哈)。

    通过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David,一个光环下,还有情怀、有阅历、有沉淀的人。他和普通人一样,经历过挫折、失败、低谷,却又缺乏普通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一些经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缺憾,而这些缺憾才是你向前一步的动力。而这,并不只局限于David这样的男性,对于所有的女性,也一样值得参考。

    *特别鸣谢:为了这次的采访,David和我在凌晨三四点通过三次超过一小时的电话。感谢David的配合,和我们的团队一起精益求精,希望能呈现最好、最真实的内容给大家

                                                                  30秒看全文

    ►“有趣(interesting)的人就在于一个‘偏偏’, 比如一个数学家却偏偏喜欢玩音乐,一个程序员却偏偏爱画油画,超出刻板印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而我认为的“牛逼”(niubility)就是要么不做,但是一旦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就能把它做得特别好。”

    ►辞掉高盛,他要追寻内心幸福感的来源:“能让我从心底里感受到幸福的事不是150万的年薪,不是投行这个冰冷的利益圈,而是对这个社会能产生影响力。”

    ►第一次创业体验,教会了他情怀虽好,却不可贪杯:“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规劝刚开始创业的人千万不要有‘创业就是这样的’心理,以感动自己的姿态去盲目地坚持。因为任何坚持都应该有一个理性、客观的基础,否则就只是一时愚勇。”

    ►创业失败,给他上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课:“从前面试时,我最怕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请谈一次你失败的经历’,因为二十几年来,我从来没遇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而现在的我,对这个问题能聊上几天几夜。”

    ▲ 创业期间,David接受China Daily的专访

    以下为采访内容:

    “知乎上有个讨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有趣’的帖子,我挺赞同里面的观点。有趣(interesting)的人就在于一个‘偏偏’, 比如一个数学家却偏偏喜欢玩音乐,一个程序员却偏偏爱画油画,超出刻板印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而我认为的“牛逼”(niubility)就是要么不做,但一旦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就能把它做得特别好。”

    这就是David对于In人生的理解,也是他辞掉高盛去北京创业的初衷。

    柳青,让我下定创业的决心 ”

    一年前,刚从高盛投行部辞职去北京的David,发表了一篇《我为何离开香港》的文章。瞬间,这篇文章不仅在华人金融圈和港漂一族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还被各大媒体、博客转载,阅读量过百万。

    他说,香港的安逸与享乐主义正在一点一点腐蚀自己内心的幸福感,投行的价值观也与自己的大相径庭。有一次,David想要请假一段时间去处理家里的事情,于是无比真诚地跟上司沟通了一番,结果在他掏心掏肺地说了近半小时之后,上司只回答了一句:“行,反正我不管你家里有什么事,你只要把工作安排好就OK。”他把自己对家人的重视坦诚分享出来,却得到这样的反应,让David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他不希望这样的人情冷漠,和香港投行的纸醉金迷,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扼杀了人生的其他可能。

    ▲ 在高盛期间,参加在纽约开展的培训

    “我自己非常清楚,能让我从心底里感受到幸福的事不是150万的年薪,不是投行这个冰冷的利益圈,而是对这个社会能产生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很难去量化,但比如我的文章能引起共鸣,就是一种文字的力量。因为它唤醒了港漂们最初来香港的原因,让他们去思考这个地方是否适合自己,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决定。这比完成几十亿美元的交易,拿到几十万的年终奖,更令我开心。”

    ▲ David写的文章登上China Daily头版

    从小,在经商的父亲的影响下,David一直想要成为一个entrepreneur(企业家),因为在他眼里,成功企业家都是能给社会带去切实影响的人。长大后的他,对于情怀和影响力的追求也正和企业家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辞职后他为自己做的打算,就是去创业。

    ▲ David敬佩的创业家,马云

    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柳青发给所有高盛员工的一封辞职邮件。

    当时的David还在高盛工作,“收到那封邮件的时候,我很惊讶”。抛下高盛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这一头衔,放弃稳定的江山去创业,柳青的这一决定真是让每一个收到邮件的人都震惊了。

    “投行人每走一步都会习惯性地思考机会成本,以柳青的地位,一路好好干下去最终很可能成为合伙人,她放弃这一切的机会成本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并不只是每年三四百万美金的损失。”更令人膛目结舌的是,辞职后的柳青,竟去了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滴滴打车”。

    但事实证明,柳青就是在践行着David理想的人生。在她的带领下,“滴滴打车”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打车神器”,其业务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出租车,扩展到豪车享受、代驾、公车、顺风车等等,直接改变了不同消费层次的中国人日常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这在David眼中,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事情。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创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摇滚,因为互联网等科技在中国的运用已经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像滴滴这样直接影响衣食住行的企业,正是顺应时事的产物。”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创业能给社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这是一种直接的影响力,而这是让David兴奋的关键。于是,深思熟虑之后,他辞掉高盛的工作,收拾好行囊,买了张飞往北京的机票,开始了他的“吸雾霾”、“啃煎饼”的北漂人生,也开始了他坎坷的创业之路。

    情怀虽好,却不可贪杯 ”

    David进军养老行业,是来北京半年后。就是这第一次创业,让他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从前面试时,我最怕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请谈一次你失败的经历’,因为二十几年来,我从来没遇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而现在的我,对这个问题能聊上几天几夜。”

    这个养老创业项目,是一个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电商导购平台,希望能让老人们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也让年轻一代的孝心与老一辈贴得更近。这个想法,正好击中David的软肋,在他的价值观里,家人是他最在乎的,也是他生命的根基。“中国社会所有子女对于上一代最常见的情绪就是愧疚。”从小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David,心中也一直有个深深的遗憾:由于多年在外漂泊,他几乎没有时间陪伴他最牵挂的家人。一想到能和一群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一起打造这样的养老平台,David按捺不住满腔热血,连市场尽职调查都没有做,就立刻入伙做起了CEO。

    ▲ 刚刚进入中关村,充满激情的创业初体验

    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学到了创业的第一个教训——切忌“鸡汤中毒”。“当时真是幼稚得可笑,完全被‘情怀’冲昏了头脑,做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荒诞行为。”比如,在前期准备中他们就发现养老电商的一大问题。由于主要的受众群体是一群35岁左右的中年人,对他们而言比较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集中于线下推广,而不是线上,所以电商的概念未必能打动他们。再加上养老创业所针对老年人,几乎都成长于一个崇尚艰苦朴素的环境,要通过他们来实现高频次的线上购买力,几乎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着干,更加重了失败的可能性。面对如此巨大的问题,他们竟然还是选择走下去,真是有些为了情怀而义无反顾了。

    再比如,融资路演的时候,他们用的策略是打“情怀”牌,只想着用激情演讲感动对方,却没有提供扎实的商业模式,后果便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投资人“打脸”。

    “再有情怀的创业,归根结底还是商业,不是公益。我们提供给投资人的商业模式有问题,即使在五年后的中国,也未必能成功,现在投资,谈何容易?”

    ▲ 一位有情怀的投资人,徐小平

    最终,由于融资失败,这个情怀高远的养老创业项目终于还是没能走下去。“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规劝刚开始创业的人千万不要有‘创业就是这样的’心理,以感动自己的姿态去盲目地坚持。因为任何坚持都应该有一个理性、客观的基础,否则就只是一时愚勇。”经历了近一年的摸爬滚打,David真实地感受到,现实绝不只是发一封辞职邮件那么简单,也终于明白柳青辞职的背后,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有多少的勇气。

    这次经历的确是David人生一次血淋淋的教训,“自我怀疑绝对是有的,我绝对怀疑过我是否适合创业,但我觉得无论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我都要把自己逼成创业型的人。因为创业还挺有意思,我挺喜欢的。”在他退出养老创业项目的第一时间,另一家创业公司“职业梦”的创始人就找到了David,邀请他加入“职业梦”。

    “我辞掉高盛去创业是想实现给社会带来改变的理想,去‘职业梦’好像有些违背我的初衷,这是我一开始不愿意加入的原因。但后来我发现,‘职业梦’看似商业,但内里也是深深的情怀,它的确能帮助很多人实现梦想。我当初那篇文章吸引到的一部分关注度,也是来源于求职人群对于进入金融圈的渴望。如果能帮助这部分人群提供职业培训,更好地规划人生,也非常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职业梦’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是一个能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 David与职业梦的另外两位合伙人

    现在的David,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初出茅庐的青涩男孩,只知道高喊情怀。他知道,创业圈拼的不是光环,不是名校出身的精英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各项实力的配合,和顺势而生的能力。毫不顾忌这些因素的创业项目,即使被情怀和创业氛围挟裹着全情投入,碰到残酷的现实,也会不堪一击,很快在兵荒马乱的创业年代销声匿迹。

    现在的David,也无比珍惜每一次挫折。因为一帆风顺和“高大上”的人生背后,少了许多成长必经的“接地气”的体验。而创业,弥补了他人生中的这一空缺:他能天还没亮就到天坛、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去和早起锻炼的老人们聊天、研究目标人群的购物需求;利用任何空闲时间,在公司附近的大街小巷发传单、给路人推广自己的创业项目;他还在街头自弹自唱、表演Beat box,用卖艺的方式来给团队争取一点曝光率……

    ▲ 创业期间,在北京街头自弹自唱、表演Beat box,用卖艺的方式给团队争取曝光率

    现在的他,很满意自己的工作状态。虽然还没达到他眼中“最好”的程度,但也沿着他热爱的轨道前行着。“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在‘滴滴打车’曾经的办公室楼下。每天上班,我都感觉是朝着他们的前进方向努力,知道自己离柳青这样的role model越来越近,我就充满干劲儿。”

    现在的David,毫不后悔当初离开投行的决定,依然不改初心。曾经,他的人生路径一镜到底,毫无悬念,但却偏偏选择了跳出舒适区,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卷土重来;宁愿放弃他人眼中的似锦前程,也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希望阅读文章的你们,也能像他一样不断挑战、反思自我,从而找到内心幸福、满足的源泉。

    作者:J Zhan

    Lean In Shanghai采编·深度组主编

    拥有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国际关系硕士学位的她,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率领校媒记者调查报道中国公益的创业生态。2014年入选联合国对外传播团队,为联合国官员撰写自传性文章并参与传播战略的制定,是六人团队里的亚洲代表。在过去两年里担任纽约大学政治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Inquiry)的总编辑,是创刊以来第一任中国籍总编辑,负责期刊的质量管控和新媒体战略。

    遇见Lean In Shanghai,她将用文字和思想来延续茁壮于纽约的公益梦。


    内容原创,版权归Lean In Shanghai所有。

    如需转载,须注明本公众号账号 (leaninshanghai)并附上二维码及作者简介。

    投稿或合作 | leaninshanghai@foxmail.com

    微博 | @Lean-In-Shanghai

    LinkedIn | Lean In Shanghai

    豆瓣 | Lean In SH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Lean In Shanghai】致·In人生 | 对话朱英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te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