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细胞死亡——自噬
1.分类
①巨自噬:细胞整个区域被包围在双膜小泡的自噬体中→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内容物被其中的酶降解;
②微自噬:由受损细胞器表面信号分子触发,细胞器或内含物的囊泡直接与溶酶体融合、酶降解;
③选择性自噬(伴侣介导的自噬)
2.判断特征
胞浆空泡化,自噬体形成,溶酶体清除物质。
3.涉及经典通路
1)PI3K-AKT-mTOR信号通路;
2)AMPK-TSC1/2-mTOR信号通路;
4.表征方法
①电镜观察,如GFP-mRFP/LC3双荧光系统观察(一种质粒或慢病毒过表达带两个融合蛋白的LC3);
②WB/IF/IHC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amp-2/LC3-Ⅰ/Ⅱ/p62等)表达;
5.诱导剂与抑制剂
1)诱导剂
①模拟内质网应激:Bredeldin A/Thapsigargin/Tunicamycin;
②制造饥饿:Earle's平衡盐溶液;
③PI3K通路抑制剂:C2-ceramide;
④mTOR抑制剂:Rapamycin;
2)抑制剂
①自噬体形成抑制剂:主要为PI3K通路抑制剂(3-MA,Wortmannin,LY294002);
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阻断:巴伐洛霉素A1、长春碱、诺考达唑等;
③自噬溶酶体降解抑制:主要为蛋白酶抑制剂(E64d、Pepstatin A);
6.自噬标志物LC3蛋白
①来去动态过程
第一步:LC3/Atg8被具有蛋白内切酶活性的Atg4在羧基端剪切,得到LC3-Ⅰ,分布于胞质中;
第二步:LC3-Ⅰ与Atg7(E1样酶)、Atg3(E2样酶)发生泛素化反应,耦联磷脂酰乙醇胺,生成脂质化的LC3-Ⅱ;
第三步:LC3-Ⅱ附着于自噬体膜上,作为自噬体结构蛋白;
第四步:位于自噬溶酶体外膜的LC3-Ⅱ被半胱氨酸蛋白酶Atg4B移除后回收,位于自噬溶酶体内膜的LC3-Ⅱ与包裹的内容物一起,被溶酶体降解;
第五步:总之,LC3-Ⅰ和Ⅱ之间存在的生成-降解动态过程与自噬体的生成-融合-降解的过程(也叫自噬流)息息相关;单时间点LC3Ⅱ表达改变不能体现自噬改变,需使用阻断溶酶体降解的药物(氯喹、巴弗洛霉素A1等),判断在干预手段下,细胞自噬程度变化。
注:氯喹可升高溶酶体pH值,抑制LC3Ⅱ降解,阻断溶酶体功能;巴弗洛霉素A1作为强效V-ATPase抑制剂,阻断溶酶体依赖的降解。
②LC3的四个亚型
LC3A、LC3B、LC3B2、LC3C,各自表达因组织或细胞类型而异,需根据使用的细胞系或组织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标抗体。
③LC3-Ⅱ积聚变化的含义
LC3-Ⅱ增多代表自噬形成增加,LC3-Ⅰ增多代表自噬减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