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千分之一俱乐部半个多月以来,我从快7点起床,一下提前到5:30,没几天就往前调到5点,而睡觉时间却照旧,导致白天精神不足;
从以前不锻炼到外出快走,甚至还小跑一段儿,没几天就将距离加增一倍,脚伤复发,却不愿请假继续上班,紧接着老母亲住院,我要去照顾,导致脚伤继续加重;
从以前不安坐听课学习记笔记到四天分多次回听四小时的先导课写了几十页笔记,结果颈椎腰椎肘关节手指疼痛加重。
这一切都反映出我还是急功近利,贪多求快。力求改变,力求做好,一方面讲这样的心思没错,另一方面来说方法却错了,没有认清自身现实的条件,“努力不如用对力”,老师的话在耳边,做起来却忘之脑后。
一个再过两三年就50岁的人,除非先前有长期良好的习惯(饮食、作息、锻炼、学习、思考等),那么从精力体力学习力等各方面来说,都不可能跟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甚至刚四十来岁的人相比,更何况本身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却有二十来年的病痛。
国情不同,制度和道路也没必要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保证身体逐渐康复。不是只有快走跑步才是锻炼,可以先从简单的散步拉伸拍打开始,过段时间再逐渐加量,而非急切的一上来就把步子迈的太大。
也不是记了多少笔记才叫学习,颈腰椎以及肘关节的限制,就不要再追求第二遍回放时非要把笔记补充完整,别人若听三遍,那么我可以听四遍五遍,而不是一定急冲冲地追赶。
就如先导课第二遍只是费力记那么多笔记又有多大用处呢?做不到不仅枉然,还加重自己的病痛,更影响后续学习和工作生活,得不偿失,非但没快反而更慢。
从这些事件里,我看出自己底层的思维还是想证明自己(我以为已经消除了,瞧!又是“我以为、我觉得”):
脚踝崴伤不愿请假在单位拐来拐去是要证明自己是名轻伤不下火线的好干警吗?
先导课做了一次复盘,却没有发送到群里给老师和同学们看,想要写出自认为长篇大论比较完美的再发送,以证明自己是一位好学生吗?
老母亲昨日住院,自己脚伤本就已经加重,却偏偏要去医院照顾,是作为老大就想要比妹妹做的多,减轻老父亲的辛劳,以此证明自己是好个女儿吗?
通过两周来的实际行动,再次暴露了我贪多求快急功近利,求认可想证明自己的顽疾,这是好事,让我进一步看清自己,也说明了脑、身、心需要协同的重要性。
放下追求完美的意图,一节大课并非定要一篇长长的完整的复盘才算好,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一小步一小步稳当踏实地走,从分段短文百十个字开始也行,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么说的啊,是我没有听话照做。
无论听了多少,学了多少,关键还是要做到。等日积月累的持续行动到一定量时,质变也就发生了。
起步晚不要紧,走的慢也无妨,重要的是已经有了老师的指引,就尽可能的别再走偏走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