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很热,到处都像火炉一样,那就来谈一些稍微凉快点的事。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40多年前的美国,有位20多岁的基金经理刚刚接手了一支基金,这支基金规模很小,摇摇欲坠,同时基金经理随时可能被撤销,所管理的基金也可能会解散或是跟其他命运同样坎坷的小基金合并。而那时差不多也是美军败走中南半岛(注:1973年1月27日美军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全世界的经济都在能源危机的情况下奄奄一息。(注:第一次石油危机从1973年延续至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
而这位的年轻基金经理的上司隔三岔五就会问他为什么不买一些股票,上司说股票涨势好,或者又说谁要大干一场,就会让这位基金经理赶快大举买进。其实,那时美国股市行情已经低迷了许多年。
这位上司像苍蝇一样在旁边飞来飞去,实在是让这位基金经理感到很烦,所以,他就告诉上司这几个月搭地铁上下班的心得:车要走而我们不要着急,等下一班就好,不要去追赶。有些人为了抢时间,为了两三分钟就会跑步赶火车,不确定能不能赶上,但是摔倒,被门夹到脚,扭伤的几率却很高,下一班车还会来,这样实在不划算。类比股票,股票也不用追,这只支涨那支跌,有些涨了以后还会跌回来,所以追股票的结局和追地铁一样,得不偿失。
最后这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果然还是因为太小了便和另外一支合并,经过20年后,这支基金成长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而且这位基金经理也留下了长期稳定为投资人赚钱的操作记录,他的记录到现在没有人能够打破,即使国内的王亚伟也是一样,没错,这支基金就是复杂的麦哲伦基金。
投资有两点制胜法宝
想要获得杰出的基金绩效要有几个元素
第一个是稳定性。
第二个是能够超过市场。
每一支好的基金,每一次牛市时净值要比上一次更上一层楼,每一次熊市时都要比上一次熊市跌的更少,所以这是麦哲伦基金长期以来致胜的关键所在。
当然后来基金经理更换之后,现在的绩效依旧稳定,但是不像之前彼得·林奇当基金经理时那样凸显及卓越。
未来A股表现究竟如何?对此要有长期的信心。其实,就像遇到岔路该如何抉择一样,归零是一个好的方法。所以在投资时不用回头看,基本将它归零,不要因为手上现有股价或者基金的净值而受到影响,持续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成长。第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获利会不会继续成长。如果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进行投资。
投资最好的方法还是着重看大的趋势
至于A股未来的走势,它在结构性调整之后,大底已经出现。现在,A股采取的结构性调整包含股票基本制度的一些改革,还有对于股东利益的重视,另外MSCI的指数将A股纳入,是很重要的里程碑,而为什么会往这上面发展?
原因很简单,第一个它就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中国经济是不是持续成长?答案是肯定的,中国A股的获利会不会持续成长,答案也是肯定的,所以在国际上资金会持续流入
当然中间也要经历一些政策调整,是渐进式的。其实渐进式更好,因为如果是爆发性进来,就像洪水一样,对于市场并不是好事,但如果是渐进式,对于市场成长还有结构性调整均为良性,所以投资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大的趋势。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如果从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有发现什么,即没有人可以成功预测股市的变化。巴菲特也说过他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彼得·林奇也提过不要妄想预测一年或两年后的股价走势,那是不可能的。这些神级的人物虽然说不能预测指数,预测股价,可为什么依旧能够创造丰厚的获利?因为他们是看大的趋势。像7月15号,高盛发表的一篇报告,对于A股的看法从原本的nice to have变成have to have。这篇报告显示了高盛对A股明显的看多。所以整体来说A股进入长期发展的趋势。
持续开放会使市场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自由化竞争,对市场的影响是绝对正面的。
举个例子,1990年,在那时如果谁说美国道琼指数要超过日本日经指数,就会被当成疯子,还有人会这样说吗?有,当时华尔街在期刊上有这样的言论,当时大家认为是哗众取宠,在那时日经指数接近4万点,而美国道琼斯指数还不到3000点。若翻开当时的新闻,美国企业动辄万计裁员,还有大型制造业也被日本打得鼻青脸肿,美国政府也开始出现双赤字,但是可以看到长期的成长趋势—即美国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竞争,所以美国股市基本会不断往上涨。之后像日本市场在将近20年的时间持续每年年底的指数比年初指数低,是长期的熊市。所以最重要的是看大趋势的变化,而现在我国A股的方向是朝向正面的方向,朝向长期多头的格局的启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