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一起去《看见》

一起去《看见》

作者: 北邮郭大宝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09:03 被阅读46次

    最近看书有点疲,《看见》这本书断断续续四个星期才看完,简单做个读书笔记。

    柴静作为央视记者活跃在节目舞台,她采访时那双大眼睛和平静但有力的质问,在我记忆里还是有些模糊印象的。最近一次强曝光是2015年由她发布的《穹顶之下》,这场空气污染调查纪录片在当时给国人以震撼和思考,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

    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会让一个看似羸弱的女子做如此震撼的调查,她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她背后有什么故事有趣有料?在《看见》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其在央视十年历程的风雨故事,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找到她的思考轨迹。

    整本书多是以一个又一个故事构成,披露了她在《新闻调查》一些节目台前幕后的故事细节,更真实更立体的还原采访过程,以及每个人物的思路变化、情感波动。大量细节的描述,读者很容易还原当时的现场,为人物揪心,为事件发愁。柴静一些心理活动的展示、以及个人感悟的加入,都很好的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

    简单说两点感悟。

    第一是“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柴静作为高材生,象牙塔里的人,在从事记者之后才慢慢感悟到做好调查,最重要的是俯下身子,与被采访人感同身受。她在做一些弱势群体的调查中,比如家暴,卖淫女,同性恋,问题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时,他们的不幸千差万别,他们的故事催人泪下。但是,怀着一颗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不是跟他们的相处之道。知道和感觉到,完全是两回事,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痛过苦过流泪过,才会真正明白他们。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记者调查需如此,大学生认识世界也要如此,我们理解人事,多是以我们的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这种世界观相对不完整。可行的办法除了多读书多交流多思考外,我觉得更应该有条件去“行万里路”。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去自己不了解不认识的世界里探索,对自己认知水平的横向拓展会有帮助。

    就像书中有人问柴静: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我以为这个年纪了,三观已经基本固定,很难有大规模的改变。只是希望在维度上可以多几个维度,这样是为了防止自己偏激;在深度上有自己的锚,需要深刻思考时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再用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总结一下,认识世界,大部分情况下先用广度优先遍历自己的认知,再用深度优先遍历加深理解。

    第二是“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有一条线牵引或者督促着我们前进。我们努力学习,找好工作,赚钱养家,仿佛这些事都是人生标注好的节点,我们有必要一个一个去完成。这种期待无形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同时带给了我们压力和苦恼。如果能想开,没有所谓的必须成功,没有唯一的正确道路,没有统一的幸福标准,没有“标准答案”就没对错没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是反过来想有线牵引我们前进也对。只是一些节点的得失不是那么重要,到达节点的时间也可快可慢,成也好败也罢,关注点在过程可能心态会好些。

    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读这类个人自传的书籍,故事生动,全文也有一些作者金句良言引发思考。推荐喜欢柴静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她看见的,你也可以看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去《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yx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