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确是老了,八十一岁的年纪,脚步蹒跚,听力差强人意,已经步入了耄耋之年。
我在乡村学校的时候,考虑到老家附近已无人居住,我们有都住在县城,弟兄三个合力在学校附近小区给父亲租了一套房子,闲暇之余去加以探望便感到极为适宜。父亲一顿三餐自己做,衣服靠自己缝补,闲暇之余到街上转转,和老年人拉拉家常,说说闲话,生活很有规律,颇有精气神。
也许是感觉不和孩子们居住在一起的缘故,三年前父亲强烈要求轮流在我们弟兄们之家生活,正式过起了老年生活。说来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养儿为防老,儿尽孝道心,天经地义,古来如此。父亲是这样要求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每轮到一家生活,我们都会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安排。就好比我们家,我和媳妇两个都要上班,早出晚归,与老人吃饭的时间不合节拍,于是便把父亲送到了我们小区后面的养老院。这个养老院处在郊区,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两人一个单间,洗手间在房间里,公寓型的设备,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免去了受热受凉的顾虑,而且里边管理非常到位,卫生条件比较好,入住率一年比一年攀升。里边的老人也比较多,同是一个年龄层次的人有共同语言,相处起来也比较容易些。
从去年开始起,养老院实行送饭制度,免去了老人来去过程中磕磕碰碰的危险,但从另一方面也养成了老人不动手不思考的习惯。经过这两年“养尊处优”的生活,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父亲明显发痴发呆了。能不走尽量不走,能不动尽量不动,去年冬天下雪那两天,每次我去看父亲的时候,他都是躺在被窝里,甚至连洗手洗脸这些卫生习惯都抛弃殆尽。平时喜欢和别人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的父亲,自此变得沉默寡言,变得日益发呆起来。
春节回去和哥哥们在一起闲坐的时候,谈论起了父亲发呆的问题,一致认为这几年的“孝道”害了父亲,一个老人在不动不思考的情况下,身体机能各项指标都会逐步下降。这使我想到了安阳的三姥姥,已经九十四岁的高龄了,每天都要坚持打两个小时麻将,并不是有打麻将的瘾,而是借此来活动手脚,愉悦身心,锻炼身体;退休的语文教研员郭老师,每天都要坚持用键盘打文字写文章,他幽默地说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想来的确有道理。
想来人必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可做的,人的精力和思想空间都是有一定内涵的,用劳动去占领这些空间,生活的有规律,人也显得年轻,就能起到强身健体、提精气神的目的,气场就会强大大起来,积极因素就会占领消极因素。
算来我不写文章也好长时间了,再动起笔来,便觉得生疏,思维也仿佛钝了一半,也是如此道理。
和父亲闲坐了一段,深谈了一次,父亲是有所悟。但愿父亲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