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驿堡传说

驿堡传说

作者: 誉满99 | 来源:发表于2021-11-12 13:18 被阅读0次

    驿堡,顾名思义,它就是一座防御系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要介绍的是城门以及城墙。

    当今鞍山的来历,就源于明代建造的驿堡,它取名于南郊的马鞍山。

    市区南部原有两座马鞍形状山峰,一座被称为东鞍山,一座被称为西鞍山。

    现在东鞍山山峰已几乎不见。多年以前,东、西鞍山铁矿丰富,经长年开采,东鞍山山峰被削平。

     据史料记载:鞍山城是明代辽宁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东靠杨柳河,坐落在东西鞍山两座山的中间地带。

    驿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万历年间,初为传递所,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

    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要地,交通要冲。

    清末铁路通车后,它才逐渐失去重要地位。

    旧城内原有一处关帝庙,一处龙王庙,为清代所建,但现已不存。

     据《辽阳县志》载:“鞍山驿堡,城西南六十里,有西南,东北二门,明时曾设驿站于此,驻巡检一员,相传为明初所建。西南站外旧有‘鞍山驿堡’四个大字,今颓毁,字迹无存”。

    现在的“鞍山驿堡”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城墙上,但这是最近重新修缮的。

    又《辽东志》载:“鞍山驿,辽阳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驿,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设百户一员(武官六品),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定辽前卫带管,有走马二十匹,驴一十头,专司文报。”

    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交通要冲。城内商旅兴盛,十分繁华,长大铁路通车后逐渐失去重要地位。

     城设东北、西南两门,东北门已毁,西南门保存尚好。门楼高13米,门洞宽3.9米。

    原门洞上方有砖雕花纹嵌有“鞍山驿堡”匾额,额下有“万历六年重修”款识,现已不存。

    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时,经墨玉雕刻“鞍山驿堡”匾额为补,其四字为辽宁著名书法家温同春所题。

     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米,南墙为290米,北墙为283米。总长1125米,墙高10米,基宽8米,石基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城内夯土。

    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两处,为清代建筑。西南门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为辽代古城遗井。

    明代建筑以其明快简洁、大方朴素、牢固耐用为特点,这也是鞍山地区明建筑的普遍风格。

    传说唐王征东时,发现这里是交通要塞。于是令尉迟恭率领十万士兵平地造城。

    这十万士兵横向排成一排,传递着建筑材料,新城于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古时候,在浑河与太子河中间的地方,有一座木家城。

    那儿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人们生活十分贫困。

    一天黑夜,忽然狂风大作,满城飞砂走石,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四周的城墙不见了。

    后来,有一个年轻的驿夫(送信的人),骑着一匹青马而来,告诉人们说:“木家城搬到东西鞍山下边去了”。

    人们赶到鞍山城一看,果然与木家城一模一样。于是,木家城人都携家带口搬了过来。从此,脱离了水灾之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官府也在这里设了驿站,那个年轻的驿大常来传递公文书信。

    后来,驻扎在辽阳的一个游击将军看中了驿夫骑的大青马,于是硬要强抢,驿夫不允,骂了一声:“你这狗官!”。

    话音刚落,游击将军举起狼牙棒便砸,就听咔嚓一声雷响,只见金光四射,耀人眼目,大青马载着驿夫腾空而起,跃上了山顶。

    转眼之间,东西两边绿色的山顶变成了一片青虚虚、光秃秃的岩石,这片岩石的形状,颇像一匹低着头的大马,中间凹下,很像马鞍。从此,这材小城因山形得名为鞍山了。

    这就是鞍山驿堡以及鞍山城的来历。

    我不禁想起这座沧桑的古城:从明朝洪武年间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除了人为原因以外,古城巍然屹立着!

    现在的建筑技术照比明朝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愿新建的楼房和桥梁等各种建筑,远超明朝,能够屹立千年!

    远景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驿堡传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an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