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我的《期末向学生要奖状》系列,我开始絮絮叨叨了。
今天在《飞翔者》上面读到一篇文章,那风格我很喜欢。总而言之,就是毫无关联逻辑的话堆在一起,但是你不需要瞻前顾后仔细读,你只需要从中拎一句你喜欢的读即可。
比如这句:一个人缺的不是时间,而是专心致志。这不正说的我呢嘛!最近买了几本书,几乎都束之高阁。我有时间读书,但缺乏专心致志的读书。翻了一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翻了几本杂志,读了一下《阳明学述要》,读不懂的,读得懂的,我都装懂吧。
学生给我一本小古文,我也会饶有兴致的翻一下,记下一句:行百里者,半九十。行百里者,也许半在九十九吧,如果最后一步没有坚持,前功尽弃,那一半的功劳都会化为乌有。读书如此,做人也如此。
同事看了《长安三万里》,专门在朋友圈提醒我要去看。
于是,和朋友约着看了《长安三万里》(一定要原谅我中途睡了几分钟,似乎这成了我看电影的标配,不管那电影多么好看)。最近的电影较多,但我只将之当做一种艺术手段,激发起来的思想波澜并不大,也许是我已经过了热血沸腾的年龄了吧。
回来后就和同事聊起这部电影。我喜欢对号入座,也许我性格里既有李白的洒脱和浪漫,也有高适的隐忍。但是同事对我说:“推荐你去看,是因为你懂内涵。”虽然“内涵”可能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词语,但我知道她说的本意不是这个。不过,我又懂多少内涵呢?大抵也就是一些友谊啊、才华啊、抱负啊、家国情怀啊。虽然我将之看做一种艺术手段,但还是佩服电影的画面、电影的制作等,有很强的美感和既视感。原来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一定会写一篇影评,但现在,影评都懒得写了,因为实在写不来了。我就去看大咖们写的吧,褒的贬的,看了才知道。
最近的思想,几乎是悬空的。怎么解释呢?就是那种看了甲的观点,觉得妥当;看了乙的观点,虽然乙和甲的观点相反,但也会认同。难道我是一个没有自己思考的人吗?或许,人就是这样矛盾的观点中找到自己的吧,所谓“兼收并蓄”,最后要有自己观点的形成和输出。想到师范时,寝室里有位同学,她就属于我们认为的“没有主见”的人,因为这个这样说她说对,那个那样说她也说对。她的这种“两面派”的行为,让我们很不屑。可现在,我也有一些“两面派”的感觉,也许说明我还没有僵化,还可以改变,还可有生长的空间。
一位学生推荐我看一本《奇妙的身体》科普书。书上说,一个人一个月哭3-4次,是正常的行为。可是,我发现我好久都没有哭过了。他们说看《消失的她》要哭,我却没有感觉。有时候,我怀疑我是冷血的,是冷漠的,是无情的。但在某些事上,我却又是热情的。
师父前些时日在微信问我:“今年的教育行走,你真的不去吗?”
我回复:“不去。因为怕热,也怕热闹。”
师父说是借口。我也不辩解了。因为我的确到了怕热闹的地步。
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呆着,有三五好友约着聊聊,就满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