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了了凡先生尊从母亲安排,准备去学医养家糊口时,发生了
慈云寺中缘结命中贵人
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日:“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注释:邵子,即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学家。
《皇极数》指的是邵雍著的《皇极经世书》收在《四库全书》中,主要是以八卦之数推算人的祸福吉凶。
译文:有一次我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满腮长须,身材雄伟,看起来飘飘若仙,我很尊敬的向他行礼。
老人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参加考试后就能考中秀才,如今怎么还不去读书呢?我并把自己不去读书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询问老人的姓氏籍贯和住所,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皇极数》的真传,如今按照注定的命数,我应该把《皇极数》的精华传授给你”。我带这位老人回到家,并将发生的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招待他”,试探孔先生的数术,即便是推算很小的事情都很灵验。
解读:
了凡遇到的是一位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这样的相貌也引起了了凡注意。
从了凡先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那个老者在当时是不认识的,但老者却一下子就能看出了了凡没有准备参加科举,另外老者居然还说了凡如果参加科举,第二年就能考中科举并且官运旺盛。
高人推算皆灵验
原文
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天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译文
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动了读书的念头,于是和表哥沈称商量,表哥对我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设了学馆,教授学生功课,我送你去他那那里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先生为我推算命数,他告诉我,在参加县考,考取童生时,我会考第14名,参加府考,我会考第71名,参加考取提学的考试中,会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我去应考,这三处的成绩,果然更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样。
解读
当初孔老先生预测,了凡先生参加科举考试能取得什么样的名次,但了凡先生也不是全信,他只是把孔老先生的预测,当成一个重新追逐梦想的借口,或者是说说服自己母亲,让自己重新参加科举考试的理由,在他的心里面肯定还是认为科举考试究竟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
虽说不全信,但孔先生的预测还是在了凡先生的心里面留下了印象,第二年考试的成绩出来之后,了凡先生就惊呆了,为什么?因为了凡先生考试考出来的成绩和结果与孔先生当初的预测是一模一样的,丝毫不差。
算命从古延续至今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如今依然存在算命这一现象,但人们也在不断反思,到底该不该相信命运?曾国藩曾说:“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至。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并不信也”。
了凡先生遇到了这种奇事,也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该不该信命,自己的努力难道真的没有一点作用吗?当然,了凡先生的一生都是推翻“天命”的过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原文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月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译文
孔先生又给我占卜一生的命运和祸福,他推算出了我某年考试的名次,补廪生的年份,成为贡生的年份,成为贡生后,被选为四川一个县的县令的年份,以及任职三年后会辞职回乡的事情,他还推算出我会在53岁那年的8月14日丑时享尽天年寿终,只是我命中没有儿子,我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并且铭记在心,从那以后,我所遇到的考试所考出的名字先后顺序,都不会超出孔先生预先说算定的名次。
解读
那么这样测算完之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在之后,了凡先生每次做一件什么事情之后,都会把结果与孔老先生的预测相对比,但是他发现所有的事实都与孔老先生所预测的结果相同,慢慢的,在了凡先生的心里面生出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了凡陷入了困顿。
什么是宿命论呢?宿命论认为,人间发生了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无论是生老病死,贫贱富贵,还是天灾人祸,一切都有上天预先安排的,普通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将其改变,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努力也没什么用,了凡先生正是被这样的思想困扰,真的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吗?
暗自怀疑命运的安排
原文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译文
孔先生推算我领廪生的俸米,需要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但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屠宗师就己经批准我补了贡生。我暗自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命数有些不灵验了。
解读
虽然说了凡先生有了一个模糊的宿命论的思想,但他并不能真正的代表了凡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听天由命”也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了凡先生期待着某一天出一件事情和孔先生所预测的不一样,能够让自己推翻宿命论。
而这次的推算就有点不灵验了,说明孔老先生的推测不正确,也就间接的证明了,人的命运不是天生就是注定的,这一点才是了凡先生最关注的。
这个小小的插曲提醒我们,对于别人的评价或推断,不能盲目的信服,更不能持宿命令。听天由命,而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了凡先生这次小小的怀疑,便是他“命由我造”思想的萌芽。
那是不是孔老先生的推测就不准了,而了凡先生真的能如愿以偿呢,别高兴得太早,事情还得延续下去,明天接着说。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