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出一个原始部落的遗址后,您怎么判断这个部落是不是已经进入早期文明阶段了?』
听众向人类学家玛格丽特提问。
要是让晋文回答,答案可能是,在遗址中发现了陶罐或者鱼钩,再不就是发现了碾米的石白。
教授回答:
『受伤后又愈合的股骨。』
在一个完全野蛮的部落里,个体的生死纯粹取决于残酷的丛林法则: 优胜劣汰。
除了少数特例,多数受伤的个体都无法生存下去,更别说等到骨伤痊愈了。
如果在一个部落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愈合的股骨,就说明这些原始人在受伤后得到了同伴的保护和照顾,有人跟他们分享火堆、水和食物,直到他们的骨伤愈合。
这就标志着原始人类开始懂得怜悯,而怜悯,正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文明最初的标志,应该是人们开始帮助别人, 而不只是明哲保身,放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服务于人”是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用AI助力更美好的世界,这样的探索存在于实验室里,存在于产业中,也正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应用中。
老年人因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而难以享受那些新的服务——比如网约车、扫码等等——乃至遭到歧视已经在社会新闻里经常出现,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除了让人感到难受与同情之外,质疑同样是出自本能的反射:在追逐经济增长的途中,那些缺乏商业价值的用户,真的就应该被这样抛下吗?
有的开发者,利用图像识别+语音技术,把图片中看不清的文字朗读给老年人,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互联网。
2019年,马化腾在「财经」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科技向善」,而导语更加直白:「我们能不能通过科技缓解人们的苦楚,帮助有需要的人群?」
今年,又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写进公司战略。
科技是人类的智慧之光,公益是人类的心灵之光,相信科技与公益的结合,也将为我们点亮更加美好的生活。
腾讯在2010年背负骂名,并见证了网民和业界对腾讯长期积累的怨气总爆发的骇人规模后,马化腾开始深度反思腾讯的所作所为。
3Q大战,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他开始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和公共属性。
如果没有2010年年底的这场重挫,腾讯恐怕还要继续在自我封闭、模仿跟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腾讯很有可能无法赢得属于自己的下一个10年。
于是有了十年后的科技向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谁会兴风作浪?
科技向善不仅是一种产品能力,也是一种发展机会。科技公司如果从企业机制、产品创造等各方面考虑到科技向善,将会赢得更好的发展契机,给社会更多信心。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认为:「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商或者面包师的仁慈施舍,而是源于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
腾讯却用行动对此提出了抗议:将追求利益为主线,普惠公众为「副产品」的逻辑进行了因果对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