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阿城的《棋王》
1月第二周,除了专业书及写作参考书,我读了阿城的短篇小说《棋王》。
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我熟悉、又陌生的WG时期,主人公“我”申请下乡成功,在上火车坐下的时候遇到一个棋呆子王一生,在众人皆因离别而伤感的时候,棋呆子却邀请“我”下象棋,“我”无聊故而与其下棋。
棋没下多久“我”便放弃,认为此时下棋不合时宜,王一生则没有办法只得软下身子去。
他中学时已经因为棋下得好,在学校里出名,被称为“棋呆子”,自称“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
在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着“我”讲故事,而“我”和他就在这之中熟识。下车之后两人被分在不同的农场。
不久,王一生过来寻找对手,“我”介绍了队里的高手脚卵给他。
脚卵和王一生厮杀了半夜却没有赢王一生一盘棋,因此对王一生产生了敬佩之情。他劝王一生参加运动会去会会县里的高手,王一生欣然同意。可是等王一生去报名的时候,却因为经常请假四处斗棋而被知青领导取消了参赛资格。脚卵通过关系让王一生可以参赛,王一生却不想欠别人人情拒绝了。
运动会结束之后,王一生邀请前三名与之比赛。众人相与凑热闹,最后九个人同时对战王一生,王一生经过一番苦斗之后胜了其中八位。下到最后,“我”看到只剩下最后与冠军的一局棋未完。
这时对手出现,是“一老者,精光头皮,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原来这次棋赛的冠军是山区里一个世家的后人,这次“出山”玩玩儿棋,“不想就夺了头把交椅”。最后这局棋作和结束,王一生也得到“棋王”的称号。
《棋王》与《树王》和《孩子王》,一起构成了阿城的“三王”系列。
就写作期來說,是樹王、棋王、孩子王這樣一個順序。
王一生对“吃”的虔诚和对象棋的痴迷是书中的两个亮点。因为家庭非常贫困,王一生对吃的是虔诚与执着的。他母亲(解放前的身世不好)反对他下棋,因为靠下棋找不到饭吃。
如果说王一生对吃的重视表现了他对世俗和物质的追求,那么他对象棋的痴迷则表现了他对于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的渴望。
在象棋的世界里,他忘记所有烦恼,并且全力以赴享受下棋的过程与胜利后的快乐。
《棋王》的出现带动了随后1985年的“寻根文学”热潮:它当之无愧地呼应了文学界当时刚刚觉醒起来的“寻根”意识,并促使其成为一个创作和理论几乎同时成熟的强劲的文学思潮。
汪曾祺评论《棋王》:“读了阿城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写不出来。这样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说,给小说的这个概念带进了一点新的东西。否则,多写一篇,少写一篇,写,或不写,差不多。”
读罢《棋王》,难怪台湾作家为其作序的时候称《棋王》横空出世。阿城对在火车上王一生的“吃相”描写,令人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小说重与于“塑造人物”,在这篇小说里一点也不为过。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读罢仍觉得他还在眼前“活着”。
棋王王一生,是在棋局里“逃避”现实,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时代,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短暂的喘息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