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的长度,我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学好一门知识,练好一门技能,解决一个问题,取得一项成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习”的繁体写法为“習”,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習”也就包含了反复练的意思。所以这个学习的长度是指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不断付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有耐心有毅力。
荀子是如何劝学的?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告诉我们,路在脚下,靠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没有捷径,不要侥幸,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也许梦想终究无法实现,但也会离梦想越来越近,不管能走多远,但至少离开了原地,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持续地努力,学习就有了长度。
有的学生背书靠强记,一时过关就不理会了,结果没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还给自己找个理由,说记忆力差,甚至还怪遗传基因不好。遗忘的规律告诉我们需要及时温习才能巩固,何况温故还可以知新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一种情况,努力一段时间,就急于想看到成绩,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没看到成绩或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半途而废,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那也很难取得成就。袁隆平多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结果上十年的努力,看到的是禾苗长高了,但水稻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其他成员放弃了,而他选择默默地坚持探索,终成“杂交水稻之父”,如果当年也气馁了,那就没有今天影响世界的袁隆平了。当还没看见成效时,有时还要看看学习的长度够不够。
学习长度的另一种理解是,学习将伴我们终身,是我们一生的好朋友,而不是学一阵,学一时,学一段,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而现状是很少有人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要考试了就学,临时抱佛脚,平时虽然每天上课做作业两不误,但很少真正动过脑筋用过心。有的学生考上大学就不学了,甚至高三毕业就把书泄怨般地统统毁掉,到大学更是迫不及待地好好出去潇洒。有的学生大学还是好好念,因为就业压力大,找份工作不容易,还是要拿点东西给人家看的。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多人忙于各种事务,乐于杯觥交错,疲于家庭琐事,书早已束之高阁远离自己视线,静下心来学习已经很奢侈也很无奈。
关于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作了深刻地阐述,“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否则,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别说在工作中遭淘汰,就连生活都会存在困难。
习近平同志也不断强调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主动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摘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