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日常所见之物皆能入诗。如柴薪,荆藤,蒺藜,萱草,益母草,菟丝子,舟船……要么代表爱情坚贞,要么代表相思离别;有仰慕,有赞叹;有咏叹,有哀怨……
题材可谓丰富多彩,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笔法或者细腻传情,或者深情表达,或者直叙其事,也有愤怒控诉,更有大胆决然……
《氓》中,以女子的视角,先从情窦初开时,见到那个看起来像卖丝的男子后,一见钟情。女子心中充满对爱情的浪漫和憧憬,而男子似乎脾气不大好。可能遭到女子父母拒绝了,并且延迟了婚期。男子把所有怒气怪到女子头上。女子赶紧解释说“匪我愆期,子无良谋”,是你那个媒人太不会说话了,把我父母得罪了。我答应你“秋以为期”,不要生气,再等等,秋天我们一定结婚。
这一节中,似乎看出这份感情,女子更加在意。对男子用情更深。
第二节则写女子因为相思,天天翘首以盼,以为男子能来与它相见。见到了,就喜笑颜开,见不到就泪眼迷离。把一个用情至深的女子描写的细生动形象。
她情绪的变化似乎全在男子的见与不见这一细节中。
第三四节以桑叶茂盛到叶落枯黄比兴,隐喻婚后生活爱情的不如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情感日渐消散在日常的琐碎里。受伤的总是那个情感投入多的人,女子哭诉着男子的三心二意,毫不在意她的情感,毫不珍惜她们曾经的美好。
她回娘家找兄弟倾诉,他们不但不同情她,还嘲笑她。多么冷漠的亲情啊!也许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过得好,大家不说什么,过得不好,就会说女子不善经营,女德不够,丈夫才会在外寻花问柳!总之,都是女人的错。
其实这种归责女子的行为,似乎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依然存在。近些年,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子地位才有所提升。否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理念,曾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女子的心中。在婚姻中,有委屈,必须忍;受虐待,必须忍;丈夫朝三暮四,必须忍!
可《氓》中最后一节,却出人意料。女子并不是一味如怨妇般哭诉,而是下定决心,愤然且勇敢地与男子决裂: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感情,那我也就不勉强,我也不在乎你!
不知是一时气话,还是毅然行为,故事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诗经》之所以美,美在内容丰富精彩;美在表现手法多样;美在句式长短错落;美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美在借物比兴,信手拈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