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800字,多图
阅读约8分钟
适合对电商行业没有了解的人群
1·电商行业趋势
电商行业伴随互联网行业发展,
以淘宝网为例,从03年开始成立以来,
已经过去15个年头。
03年的淘宝网PC页面。
04年。逐年优化
05年。开始出现分类和搜索
06年。分类更加详细,
以搜索为主的购买逻辑开始作为主力
08年。细分信息,淘宝商城开始出现
09年。去除斑驳复杂的其他信息,
以产品分类和商品搜索为主
11年。初现页面雏形
12年在原页面基础上优化了细节
从这时开始,无线端购物的需求激增。
淘宝系统的资源开始向无线端倾斜
从17年手淘首页调整的逻辑也能看出
首页承载了更多的流量曝光和渠道曝光
对应的产品或店铺的流量层次会更加丰富
系统也鼓励产品或者店铺的流量渠道多种多样
不然做这么改变为了什么?
总结:消费者在电商购物中的需求
从最初的商品陈列到各类目逐步精细归类,
从产品推送到自主搜索。
能够预料的是以后的消费需求会更加精细、精准和个性化。
这也是多年以来,整体电商行业发展的趋势
2·电商行业消费趋势
消费升级是前几年一直在说的
简单来说就是:
在一个类目内,消费者对更贵、溢价率更高商品的偏好越强,代表在这个品类的消费升级程度越大。
那消费升级到底是升级了什么呢?
比如说一个人原来吃不起肉,现在肉降价,吃得起了,那么吃肉这种新加入的消费习惯对这个人来说就是消费升级
再比如说另一个人原来整天吃肉,突然有天看到了有机蔬菜,那么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对于此人来说也是消费升级
所以说也能看到,消费升级和降级其实是相对而言
并且对于每个人的选择和场景都不相同
总之,消费升级对于个人来说:
有了更高的消费追求,或新的消费选择
提升了消费成本
享受到了更高消费的服务
然而去年开始,受大环境的影响
更多的人群在消费时回归了理性
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消费降级”
重要表现在:
非必要性需求的消费减少
噱头及不切实功能更难吸引到眼球
购物时更注重综合性价比
消费时更注重于品质,而不是品牌
购物整体预算下降
等等……
说到底,
升级和降级都是品牌根据自身情况和定位而选择
对于新入电商行业或者新开的店铺来说
消费趋势对于店铺的影响暂时都是微乎其微的,
等到店铺做到行业腰部时再深入研究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消费趋势的走向决定了产品线的发展
也决定了后续产品类目的阶梯
甚至决定了店铺能不能够长久
3·电商行业平台和渠道
做电商根据自己的产品优势和特性,
选择适合的渠道其实是能够事半功倍的操作
简单分析下目前国内适合的环境:
传统电商平台:
淘宝和天猫:
目前国内最大最全的一类电商平台
适合各种类目,竞争也最为激烈
能够活的长久的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店铺
目前如果产品没有竞争力或者资金实力不强
能进但是不建议
天猫适合品牌化、C店偏向于个性化店铺
如果有很好的创意或者较为雄厚的资金可以进入
京东:
电商平台的“万年老二”,销量年年提升
重资产的模式让京东显得不太互联网
物流服务到位,也是最大的亮点
适合全类目进驻
自营和第三方商家在资源差别非常大
整体要求比阿里系低,比较简单粗暴
优势是3C类目,其他类目尚可
对于灰色操作的依赖性比较严重
苏宁易购:
苏宁易购自己做了电商平台
还是以家电类作为强势类目
其他的种类都在持续的扩充中
平台还比较新,可以尝试,但不建议投入过多精力
唯品会:
一家专业的特卖网站,也仅仅与此
平台性质更类似于特卖渠道
这些年效果越来越一般
品牌、库存要求较高
二类电商:
放心购、百度信息流
腾讯社交广告、UC信息流等
并夕夕最开始也是依附于微信
而且它的传播机制也类似二类电商
二类电商平台挑产品,挑供应链。
产品首选没有认知门槛,并且供应链有成本优势
那这种产品做二类电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放心购平台全网卖的最好的产品是茶叶)
但是二类电商一直存在着问题:
二类电商平台无法做品牌
也很难做好长久的运营
更适合季节性或者短期产品极速甩货。
新零售:
美团+海澜之家:
解决了网购的物流时效和门店的销量
未来想必还会有更多线上线下的结合
可以适当关注一下相关趋势
这种情况算是自16年新零售这个词出来后
出现的“最电商的新零售”
有想了解其他平台的可以后台留言,会编成番外进行说明
4·消费心理学
私信“消费心理学“,自动获得书籍下载链接
第一章的内容就完成了
下篇开始讲解如何入手
首先从选款选品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