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经》-- 超越时空的神言
第二章 《圣经》与生物学 6. 一厢情愿的产物

第二章 《圣经》与生物学 6. 一厢情愿的产物

作者: ae58e086a9b3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21:59 被阅读10次

    以下,让我们再来数数看“达尔文进化论”的所谓科学证据,能够真正经得起科学考验的有多少?

    6.1 米勒 — 尤里的实验

    1953年,斯坦利·米勒(Stanley L. Miller)— 哈罗德·尤里(Harold Urey)的实验:他们在一些拟定的气体中加入电花,从而产生了极少量的对生物有意义的氨基酸和一些在细胞中可以找到的小分子,在科学界因此轰动了一时,并成为进化论的一个圣像。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10多年来,他们的这项研究已被彻底否定,完全被淘汰。因为自然界根本不具备他们在试管里各种随心所欲的条件安排。所以,有人把斯坦利·米勒的肖像放在实验室的旁边,并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将仪器装好,其它的就容易了。”

    其实,即使我们能够真正找到一个最简单细胞中的所有内含物质,但如何把这些极为众多的微量元素组合成单细胞所具有的极为复杂、各种健全的微细器官和结构呢?又如何促使单细胞活起来呢?这种单细胞又如何赖以生存呢?(注:这个“活”,不是指一台机器所有零件的整合和正常运转而已,乃是生命的表达。这个“活”,其深刻的思想绝非进化论者、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和人文主义者所提倡如此狭窄之哲学思想所能企及的。除非他们能相信和接受生命是造物主所创造的,否则,他们对这个“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将永远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再者,如果我们把一个最简单细胞中的所有内含物质放在一个瓶子里摇动或加上任何电火花,让它们随意碰撞,无论振动的速度多快、频率多高,我们永远都不能碰出一个最简单细胞中的任何一个最简单之最微细管道或最简单的细胞膜或细胞壁,更不用说碰出一个单细胞来。如果我们设法计算可能碰撞出一个最简单的最微细管道或最简单的细胞膜或细胞壁之数学概率,其数学概率算式建立起来的结果,是大家都心里有数的。更不用谈在如此巨大开放的大海里和陆地上能偶然形成一个单细胞。进化论者用双手紧紧地蒙住自己的眼睛,然后说:“偶然获得一个单细胞,然后再慢慢进化、演变……”这不是地地道道的鸵鸟思想和行为又是什么呢?!笔者在此公开、直言不讳地指出:拥有这种所谓的知识、学问,不如无知识、无学问。毫无疑问,这种理论假说可以用最恰当的四个字来说明:弥天谎言!或者用另外两个最准确的字来表达:鬼话!无可置疑,这是现代科学界中最大的迷信活动,也是科学界最大的耻辱和黑暗时期,同时也是生活在这段耻辱和黑暗时期里的人们的最大不幸。

    6.2 进化树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中一幅唯一的图表,即生命树(The Tree of Life),也称进化树(The Evolutionary Tree)。今天在教科书中广为宣传的这株进化树,宣示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但是,事与愿违。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证明了这种假说的错误。世界多处寒武纪时代属于“门”(phylum)一级的动物有50多“门”,比现存的30多“门”更多;同时,一次性地,以爆炸性的姿态突然大量出现,完全没有达尔文进化论者所提出的渐进进化的痕迹;并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新的“门”出现。这些不同“动物门”一次同时出现后,又有减无增。可见理论假说与科学事实(证据)恰恰相反。这株所谓的生命树,今天早已变成了一棵枯干的死树。这个完全错误的理论假说图片,绝对不应该在教科书上继续出现,以免再误人子弟,给科学界抹黑。

    6.3 脊椎动物的同源肢体假说

    脊椎动物的同源肢体是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所解释的:“如果我们假设所有哺乳类、鸟类、爬虫类有一个早期的祖先,或者称之为始祖型,它们的肢体是以一个先存的形式结构。”他们最好的解释是后代渐变。同源(homologies),即生物群来自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但是,很不幸,到21世纪的今天,没有任何化石证据能证明他们假设同源性动物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时,基因与结构之间缺乏相关性,不但对整个机体来说,而且对肢体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基因学也完全否定同源假说。

    6.4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胡椒蛾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1760-1840年)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却给当时的进化论者带来一线希望,即他们把胡椒蛾(biston betularia Industrial melanism of the pepper moth)的黑化现象解释为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在生物学术界因此轰动一时。但是到21世纪的今天,胡椒蛾变黑变白,并没有变成任何怪物(monster);它们不但根本没有产生任何进化,而且它们在工业污染环境中苦苦挣扎、求生存,身体都受到严重的伤害,结果当然是完全的退化。同时,自从1980年以来,科学家用足够的实验证据指出:胡椒蛾在正常的情况下并不在树干上棲息。更糟糕的是课本上胡椒蛾伏在树干上的照片,有些是用死蛾沾贴或用针钉在树皮上,也有用活的标本,但是用人工小心的排放在理想的位置上。因为胡椒蛾在白昼处于蛰伏(休眠)状态,它们根本不会伏在你放置的地方不动。所以,这些照片是人工捏造出来的。如果该照片在教科书上继续出现,对科学界来说,那它实在是一种更严重、更危险、更大的污染了。不但如此,这些胡椒蛾变黑变白,叫什么进化?进化成什么怪物?准确且毫无疑问地说,这在生物科学史上叫作完全的误导和欺骗!

    6.5 达尔文的地雀

    1831年,达尔文以自然学家的身份乘英国测量船猎犬号(H. M. S. Beagle)到南美洲海域作五年测量工作,1835年到达太平洋距厄瓜多尔西岸约600英哩(965.40公里)的加拉巴戈斯(Galapagos)群岛。他在岛上收集了一些地雀(Finches),共有14种,分布在20多个岛屿上。他们之间的分别主要在喙的大小形状上,不同喙的地雀适应啄吃不同的食物。当时连达尔文自己对这些地雀的祖先来自哪里都不清楚。但是,对新达尔文进化论狂热拥护者来说,这并不重要,它后来被这些人解释为进化论的最好例子,也因此被尊称为“达尔文的地雀”(Darwin’s Finches)。然而,彼得·格兰特和罗丝玛丽·格兰特夫妇两位教授、博士(Prof. Dr. Peter R. Grant and Prof. Dr. B. Rosemary Grant)于1973年首次抵达该岛对地雀进行考察,后来并与其他同事进行多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地雀的喙的大小随着该岛干旱与湿润的年份之间徘徊。DNA的分析也证实,与地雀喙的形状无关。随着气候的改变,这种形态上的微小皮毛变化与进化之间根本互不相干。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一本小册子(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and Creationism: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 1999, America),竟然描写“达尔文的地雀”为物种来源“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小册里解释格兰特夫妇和同事的研究显明“在海岛上单单一年的旱灾就可以驱动地雀的进化”。并且“如果旱灾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一个新的地雀种就可能在二百年以内出现”。然而,非常讽刺的是,今天该岛的地雀,和1973年格兰特夫妇和同事在该岛研究时的地雀完全相同,也和1835年达尔文到该岛考察时的地雀完全一模一样。地雀并没有变成另外任何其它物种。小册子里删除了最关键的科学证据:即“地雀的喙的大小随着该岛干旱与湿润的年份之间徘徊”,从而隐瞒科学事实的真相。因为在干旱的年份里,土壤干燥、变硬,当地雀寻找食物啄吃的时候,就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其喙就因此变短变宽。相反,在湿润的年份里,土壤有较多的水份、也较松弛,地雀寻找食物啄吃的时候,就相对容易多了,其喙的大小慢慢又恢复到了原来的形状。无论在科研领域里,还是在其它任何事件上,不诚实,就是欺骗。美国国家科学院对此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误导人们,可见,他们狂热拥护“进化论”已经达到胡作非为的地步了。

    6.6 四翼果蝇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在实验室的人为突变之后,产生了第2对翅膀,变成了四翼果蝇。自从1978年以来,在教科书中广为流传,成为进化论的另一个有力证据。然而,非常可惜,这只四翼果蝇只能在实验室里产生。可以说,这是现代遗传学家们高超手艺和技巧的结晶品。不但如此,这额外的一对翅膀并没有飞翔肌肉。结果很明显:这只人为突变之后产生了第2对翅膀的四翼果蝇,是一只严重的残障蝇,根本不是什么进化。我们若再次人为的使它产生突变,它一定病态百出,且肯定早死。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有一些人在实验室里,无论做哪一种生物杂交或基因突变等试验,常迫不及待地下了什么生物进化的结论,殊不知那是在高科技实验室里完全人为操作下所产生的结果。无论是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和分析,都冠予生物进化的“美称”,这种知识拼图游戏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文字看多了,也实在叫人恶心!笔者甚至看到有些报道,对人或动物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某些研究,也贴上生物进化的绚丽名词和标签,这种所谓的知识、学问所显示的学术水平,实在令人惊奇万分!在科技领域里,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枷锁、牢房。当人在这个黑暗的牢房里摸索时,永远都找不到钥匙,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作光明。

    6.7 人手所画的马进化图

    1879年,美国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俄陀聂·查尔斯·马许(Othniel Charles Marsh, 1831-1899)发表了马化石的图画,这幅图画表达了现代的一趾马是如何从小型的四趾马祖先进化而来的。虽然他的图中最初只有腿骨和牙齿,不久就被加上了颅骨。在教科书中流行起来,成为进化论的一个证据。因为这幅图画有明显的错误,所以,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达尔文主义者下定了决心去纠正他们心目中的这个圣像。然而,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清楚:这是人画、人造、人编的白日梦幻故事,并非是什么科学证据。

    笔者问:如何用科学客观的证据证明、衡量、评价马的一趾如何比马的四趾更好、更优秀?进化了?根据什么?形态更美?解剖、生理、生化指标更高、更健全?功能更大、更强壮?生命质量更好、更长寿……三趾、二趾马在哪里?从四到三、三到二、二到一趾的不四不三、不三不二、不二不一趾的马在哪里?

    迄今为止,进化论狂热拥护者还搞不明白什么是人手所画、所编、所造的与什么是科学事实、证据这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实在令人失望万分!用人手所制作的代替科学事实,并用巧妙的诱导方法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产生错觉,误以为它是科学真理,这是完全违背良心的,也是永远不能让人接受的。

    6.8 魔术游戏、神话故事:猿猴到人类

    从猿猴(monkey)到人类的进化与演变(演化)过程,没有任何化石证据能证实它/他们的中间环节;所以,它叫神话故事,也叫魔术游戏。这种跳跃性的“广进化”(macroevolution)已被完全、彻底否定,连新达尔文进化论狂热拥护者也不敢再提了。

    以上部份资料选自约拿单·威尔斯博士(Dr. Jonathan Wells)著,钱锟、唐理明合译,《进化论的圣像 — 课本教的错在哪里?》,Icons of Evolution: Science or Myth? Why much of what we teach about evolution is wrong? 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年7月;中国大陆:文联出版社,2006年4月。英文出版社:Regnery Publishing, Inc., One Massachusetts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001, USA 威尔斯曾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和神学博士两个学位,但他纯从科学的角度,深刻、全面地提出了教科书上“进化论”中的8大证据是错误和假的。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然而,中国大陆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发表文章抨击这本书:“打扮成生物学家的邪教士”(2006年8月2日,http://xys.com.cn)在这篇文章里,他不对威尔斯博士所提进化论的这8个骗局进行科学上的分析,而是转移方向,故意采用极其嚣张、狂妄、粗暴的语言对威尔斯博士进行人身攻击,想搞臭威尔斯博士来达到他拥护进化论的目的。当然,方舟子是根本没有足够学术水平和能力,提出任何科学证据来维护这个伪科学的。这哪里叫学术交流,这叫地地道道的人身攻击。读者一看他文章的题目,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方舟子人格中所表达出来的真相是什么。

    6.9 阑尾:人体有损无益的残废器官?

    所谓阑尾(appendix vermiformis),是盲肠边上一条蚯蚓样的细管。

    历来,进化论者认为阑尾是退化器官的残余,以说明人类从动物演化而来的现象。所以,他们宣传,它是“人体有损无益的残废器官”,是一个“多余的累赘”,可以把它切除。

    然而,现代科研表明,切除阑尾是完全违反自然规律的,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最明显的表现是容易患肠癌。美国纽约肿瘤机构的专家们,曾对好几百例消化器官得癌症的病人进行过调查,发现其中84%的人都已经把阑尾切掉。肿瘤专家还声称,切掉阑尾的人得几种恶性肿瘤的机率是常人的3倍。65另外,切除必然减少淋巴窦,影响免疫功能。阑尾在婴幼儿和青少年阶段作用很大,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人体免疫功能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人类胚胎在发育到第11周左右,在阑尾中就已出现了内分泌细胞。胎儿阑尾的这些内分泌细胞,会产生各种生物氨和肽激素,以及有助于生物学控制(自我平衡)机制的化合物。在人类的发育早期,阑尾作为一种淋巴器官,有助于B淋巴细胞的成熟。B淋巴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并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阑尾还有可能抑制破坏血液和淋巴产生的体液抗体反应,促进局部的免疫功能。成人后免疫功能较完善,阑尾的作用会稍微退化,18岁以后,作用没有原先那么重要,但实际上还是有用的,仍然可以促进免疫功能的完善。所以,阑尾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特殊组织。很多对人体极其有害、容易引起腹腔疾患的微生物和细菌都在里面被剿灭。

    6.10 扁桃体:退化器官的残余?

    舌根部的粘膜表面有许多小丘状隆起,它们由淋巴小结聚集而成,称为舌扁桃体(tonsilla lingualis)。还有在口腔里,位于软腭至会厌上缘一段,经口咽峡与口腔相通;在舌腭弓与咽腭弓之间的凹窝内,有腭扁桃体(tonsilla palatina),它们都属淋巴组织,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作用犹如“烽火台”( beacon tower)。

    扁桃体也被进化论者认为是人类进化之后的“无用之物”,即可有可无的人体器官,可以随意割除。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扁桃体也是免疫器官,是喉头的第一道防线。炎症经过口腔时,扁桃体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抵抗力强的很快会将细菌、病毒消灭。现代科学表明,扁桃体可以保证人体不受外来感染的侵害,随同空气一道进入体内的有害微生物有70%以上就过不了它们这一关。所以,扁桃体是正常人的天然屏障,红肿有炎症时,正常人的免疫反应是发烧。如果扁桃体割掉了,就没有了预先的信号。除此之外,扁桃体还分泌有助参与造血的细胞合成的生物物质。

    6.11 胸腺:人体无关的退化器官?

    胸腺(the thymus)位于胸腔上纵隔前部,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呈长扁条状,两叶借结缔组织相连一起。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大本营。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即为一族多肽和蛋白质激素。来自骨髓的、幼稚的、没有功能的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亦称前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分化为成熟的。有功能的T淋巴细胞从胸腺转移到淋巴结和脾脏,在那里增殖,并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胸腺实质是淋巴组织,并兼有内分泌机能。在儿童时期,胸腺机能很活跃,青春期达最高峰,以后逐渐萎缩。成年人的胸腺机能虽然逐渐减弱,但它仍然保持着分泌胸腺素的能力。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它作为中枢免疫器官,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居于中枢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胸腺也曾被进化论者认为,是人类从动物进化之后的与人体无关的退化器官,割除无妨。

    可是,现代科研却证明,遗传性无胸腺裸鼠或摘除胸腺的动物,其肾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且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系活动减弱。新生小鼠去胸腺后,出现进行性生长迟缓,垂体中生长素(GH)细胞缺乏分泌颗粒。裸鼠垂体前叶内催乳素(PRL)细胞的分泌颗粒也大为减少,垂体前叶的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的含量下降,血中LH、FSH、GH、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及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的浓度减少。移植胸腺可纠正这些变化。新生大鼠去胸腺后,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减少,而去胸腺的性未成熟猴也表现出血浆中ACTH、β-内啡肽(β-END)及糖皮质激素(GC)水平降低。这些事实说明胸腺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明显的效应。研究证实,胸腺的上述作用主要是由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胸腺肽类介导的。到1992年为止,发现的胸腺肽类至少有9种(表1)。

    表1 胸腺肽的种类及其氨基酸残基数和分子量

    种类氨基酸

    分子量

    种  类

    氨基酸

    分子量

    残基数

    (kDa)

    残基数

    (kDa)

    Thymosinα1

    28

    3.1

    Thymosin v

    >40

    Thymosinβ4

    43

    5

    Thymic fator X

    ≥4.2

    Thymulin

    9

    0.85

    Tymolymphotropin

    >20

    Thymopoietin Ⅱ

    49

    5.6

    (部份纯化)

    MB35

    35

    3.8

    Thymosin α5

    2.2

    注:部份资料引自Millington G. and Buckingham J. C.66

    所以,胸腺也是免疫器官。胸腺肽众多的对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表明,胸腺不仅是中枢淋巴器官,还是一内分泌腺体,胸腺与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有双向影响和联系。

    现代科学家还发现,衰老是由于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导致的结果。所以,胸腺是人的“寿命时钟”(the life clock)。胸腺与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已被现代科学家所证实。

    6.12 胆囊:退化后的无用之物?

    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胆囊(vesicae felleae)和输胆管道(the bile passages)。

    胆囊呈梨状形,为储存和浓胆汁的中空性器官,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膨大的头端,叫胆囊底,延续为胆囊体,两者无明显界限,然后逐渐缩成细小的胆囊颈,颈与胆囊管相接,后者与肝总管合并为胆总管。而输胆管道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和胆总管。其功能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

    进化论者认为,胆囊是人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无用器官,可以割除。

    6.13 松果体:人体累赘器官?

    松果体(corpus pineale)位于丘脑后上方,以柄状联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幼儿期发育很快,20岁后机能开始减弱,而后便钙化且萎缩。松果体合成和分泌褪黑激素(MLT),又称黑素紧张素。该激素通过下丘脑或直接抑制垂体卵泡刺激素(FSH,主要促进卵巢内卵泡的生成、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和黄体生成素(LH,主要促进排卵和黄体的形成)的分泌。成熟的卵泡在FSH和LH的共同作用下,能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这整个系统的功能调节非常复杂。松果体合成和分泌机能呈日周期性变化,即光照时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黑暗时则促进其分泌。而褪黑激素的分泌还呈月、季、年的周期性变化。松果体可能通过褪黑激素分泌的规律性变化,向中枢神经系统发放“时间信号”(time signal),从而影响机体于时间或年龄有关的生理过程,如睡眠与觉醒、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等。松果体与视觉也有直接关系。对松果体机能的进一步认识,还有待科学的不断发展。

    然而,不幸的事是,松果体的命运也和胆囊、胸腺、扁桃体和阑尾等其它器官一样,曾经遭受进化论者的任意宰割。他们说,松果体是人从动物进化、演变而来的退化产物,是人体的“累赘器官”(a burdensome organ),可以割除不论。

    6.14 尾椎骨:猴子尾巴退化而来的遗物?

    尾椎骨(骶骨-the sacrum和尾骨-the coccyx)在7-8岁之前,骶骨有5块骶椎,尾骨有4-5块尾椎,7-8岁之后各自才愈合成为一块倒三角形骨。骶骨与第5腰椎连接,椎体借椎间盘相连;第5腰椎的下关节突与骶骨上关节突形成平面关节,旁边有韧带和肌肉加强。而尾骨与骶骨之间则借软骨连接成为骶尾关节。再者,尾椎骨是许多肌肉的附着点,也是许多神经和血管走向的地方。尾椎骨实际上对支撑人体内脏的骨盆肌起一种固定作用。截去尾骨的人有一大半都有内脏下垂的现象,脊柱也容易出现问题。

    进化论者一向坚持人的尾椎骨乃是由猴子的尾巴退化而来的。但是非常讽刺的是,他们却无法证明猴子尾巴的存在是绝对有害的,才能使猴子遭到淘汰而演化出人来。根据他们的理论假说,我们应该把所有动物的尾巴都切掉,这样动物的进化步伐就会大大地加快,甚至可以节省某些进化的步骤。他们所拥有的生物学知识却不能明白猴子的尾巴、马尾巴等有其特定的功能维持平衡,这是一件令人十分不解的事。

    众所周知,猫身重脚轻,若从高处掉下来,依照原理,应该倒冲下来才是;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无论猫从哪里跳下来,都是四脚稳定先落地。因此,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把猫从高处推下来,然后用电影拍摄整个过程,再慢速度放映出来;结果发现,当猫在空中的时间里,它的尾巴急速地旋转着,好象飞机的螺旋浆,使劲保持身体平衡不致倾斜而跌倒。可见,猫的尾巴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1883年,德国杰出生物学家奥古斯·弗瑞德里希·利奥波德·魏斯曼教授、博士、医生(Professoe Dr. August Friedrich Leopold Weismann, 1834-1914,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曾把小白鼠的尾巴切除,观察其后代有什么改变。他连续切除19代小白鼠的尾巴,总共切除了901只小白鼠的尾巴。结果发现,第19代出生的小白鼠,不但没有变成其它什么怪物,而且其尾巴和它们老祖宗的尾巴长得一模一样,且一样长短。这个实验同时也彻底地粉碎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之谬论。(1883 Weismann points out the distinction in animals between the somatic cell line and the germ cells, stressing that only changes in germ cells are transmitted to further generations. This German biologist disproved Lamarck's no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He is primarily remembered as the scientist who cut off the tails of 901 young white mice in 19 successive generations, yet each new generation was born with a full-length tail. The final generation, he reported, had tails as long as those originally measured on the first.67

    值得一提的是,缅甸克扬族人(Kayah, Myanmar),族中女人以颈长为美,且女子颈越长便越美。所以,她们一般由五岁开始,就在颈及四肢套上铜圈,十岁开始便每年在颈上多加一个,一直到二十五岁为止。克扬族人在缅甸东部生活了几个世纪。1948年,他们遭到若干族人的侵略和压迫,不得不逃往异国他乡。今天,他们虽然居住在泰国北部的难民营里,但仍然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让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铜项圈就是克扬族的典型习俗。然而,好几个世纪下来了,她们出生的无数代孩子,无论是男婴还是女婴、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脖子与本民族以及所有其他民族的同龄孩子比较,并没有任何改变。他们的女孩子要脖子美丽,还得照样从五岁开始套上铜圈。因为遗传基因限定了每一个人脖子的长短。

    有趣的是,中国古时的不少女人从小就裹脚(foot bindings),她们生下来的女性后代也跟着前代人裹脚。结果几代人下来了,她们生出来的后代,并没有变成什么怪物,其后代人的脚也没有因此变小。可见,后天的获得性是绝对不能遗传的。

    猴子的尾巴不但能维持自身的平衡,还是猴子生活不可缺少的器官,因为它们的尾巴要时常吊在树枝上生活呢!

    笔者在临床上常见到不少尾椎骨受伤、骨质增生、骶管或骶孔狭窄或其旁边软组织受伤的病人,因伤处压迫周围的神经而产生剧烈的疼痛。笔者在临床上还见到7-8岁之前的小孩,因常常跳上跳下而跌倒,以致尾椎骨错位,因突出的尾椎骨压迫旁边的神经而产生放射性疼痛,常出现被压迫同侧的腿疼痛,走路不平衡,快步走时会跌倒;甚至有瘸腿的。因为小孩年幼,不能准确说明(或无法说明)受伤的原因和疼痛的具体情况,更有患者因找不到有经验的专业医生,而留下终身瘸腿的遗憾。整个脊柱、脊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系统非常复杂,临床上见到任何部位出现一点问题,都可能是相当危险的。可见,人体内任何一个大小器官都是很重要的,稍微出点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尾椎骨是由猴子的尾巴退化而来的”,这种信口开河的言论,岂止是天方夜谭?严肃地说,那种所谓的知识和学问叫作地地道道的科幻空话。说穿了,这是完全违背科学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

    6.15 子宫内膜:人体的痕迹器官?

    子宫(the uteri)位于盆腔中部,在膀胱与直肠之间,为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的肌性中空器官。它有排泄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子宫按形状可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份。子宫壁较厚,它由内向外分为子宫内膜(endometrium,也叫粘膜-tunica mucosa)、肌层和外膜(浆膜)三层。

    子宫内膜由上皮和固有膜构成。上皮为单层柱状,它向固有膜内下陷形成管状膜,称子宫腺。子宫腺可分泌碱性粘液,有防止阴道内细菌进入子宫体腔的作用。固有膜中有丰富的小血管和淋巴管。通常把内膜又分为两层,近内膜表面的4/5部份为功能层,月经周期的变化主要在此层进行;内膜深层的1/5部份为基底层,月经周期中,其内膜功能层脱落后,可由此层再生,使内膜修复。肌层最厚,由环形、斜行及纵行交错排列的平滑肌构成,肌纤维束之间有丰富的血管穿行,此层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浆膜由扁平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子宫内膜,除了完成胚胎着床等生育任务之外,还分泌许多激素,这些激素不但在妇女的许多生理作用上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女性更加美丽。

    因为“进化论”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人体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产生很大的轻视,以为有些器官可以随意割除。自从21世纪初以来,有一些女性时髦刮子宫内膜,因为生活可以方便,“月月舒心”。但是,现代医学科学却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千万记住:进化论者宣传,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以致人们误以为所谓的“人体的痕迹器官”(vestigial organ)可以任意宰割,这是一个极为盲目、有害的谬论。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进化论者的逻辑推理,那么现今所谓的“人体的痕迹器官”应该减少到零才对。然而,真正的科学知识却清楚地显示:这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假说是完全错误的,是对人们一种极其可怕的误导。

    神创造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有用的。健康的人肯定都是五脏俱全的,习惯上认为正常人有的东西都应该具有。人生下来后,所有的器官都是有用的,不能单纯说某个器官有用,某个器官没有用。人体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它既然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所以,切除器官应当慎行,或者可以寻找另类疗法。当然,某些危险的疾病,该切除的,还是需要的。

    历来,“达尔文进化论”者对此的误导,不但在数不胜数、无价可赎的人的宝贵生命上,已经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和惨重后果,而且极其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文明的发展。如何负起这个无以言说、如此重大的责任呢?这个问题应该由“达尔文进化论”狂热拥护者来回答。

    6.16 眼睛:进化、演变的结果?

    视觉器官(visual organ)包括眼球及其辅助装置。它由眼睑、睫毛、眼球壁、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视网膜等精细的结构所组成。视网膜里有7500万至1亿个干状细胞及700万个锥状细胞。锥状细胞为视网膜最敏感的感受细胞,能够见到线条、豆点和颜色;而干状细胞只能察觉光和暗,当人进入暗室的时候,视网膜可迅速制造足够量的视紫素(rhodopsin, or visual purple)以适应黑暗环境;在极短的时间里,眼睛对光、暗的敏感性可以提高2000倍。眼睛的视神经细胞每秒可以处理约100亿个信息。眼球每秒震颤30-70次,为稳定影像清晰而不致消失;眼球同时也有较缓慢的漂流移动,使视觉角度达到震颤大小的约12倍时,眼睛又能每秒快速扫视数次,以校正漂移的发生。眼睛的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生物电讯号,并将它们迅速传到脑部视觉中枢,在脑的综合、协调指挥下,使眼能迅速和准确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正常眼睛的功能是全自动的、全方位的、全立体的、全彩色的,它的结构和功能是任何最高级的照相机、摄像机和任何最精密的其它仪器无法企及的,完全不能相提而并论。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眼睛的认识,还有许多未知的巨大空间。

    笔者在中国大陆工作时,曾做过对引起学生隐斜视(recessive strabismus)有关机理的一项研究:“影响中学生眼肌平衡的某些因素”(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balance of Extraocular Muscl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1984,研究对象:282人)。在研究中发现了引起学生隐斜视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如隐斜视与眼疲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为了做这项研究工作,购买、借阅了不少有关书籍。在大量的阅读之后,笔者深深地发现自己对这个小小眼睛的认识实在太肤浅了,因此差一点放弃继续从事任何科研工作。这项研究成果后来竟然还获得福建省卫生学方面的优秀科学论文评选一等奖(1990年,每隔5年评选一次)。1989年,笔者本想对眼震颤与前庭半规管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惜同年年底就出国而放弃该计划。

    我们知道,每一个生物器官都需要各种恰到好处、完全准确的配合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之结构和功能都是极为复杂的。而眼睛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之复杂和奥秘程度,更是令人难于想象。达尔文本人当时对此也表现出相当困惑。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第六章“理论的难题”(Difficulties of the Theory)的“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Organs of Extreme Perfection and Complication)一节中,他直言不讳地写到:“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eems, 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degree.68)他后来还坦诚地说:“迄今为止,每次想到眼睛,我都感到震骇。”

    其实何止是眼睛,人体每一个器官、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都是极为复杂、深奥的。例如,人人尽知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它所内含的资讯可达一亿页百科全书;所有生物的氨基酸都是以100%左旋结构存在的……人体里如此奇妙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举不胜举,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如脑、心脏、肝脏、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都是非常精密、复杂的。当我们越深一步作研究时,就越觉得自身知识、智慧和能力的有限。确切地说,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可能还处在婴孩程度。

    猴子的血如何进化成人类的血?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如何从猴子进化而来的?没有灵性的动物如何进化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猴脑皮层中是没有语言中枢的,它如何进化成有语言中枢的人脑(很显然,从没有到有,叫作创造)?人的体温与其它所有动物的体温都不一样,各自都有严格存在的生理波动范围(阈值),超过或低于生理范围都会影响各自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这之间如何进化?人和各种动物的所有生理生化功能指标都有各自严格的生理范围,这之间如何进化……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证明所谓进化的中间环节,也没有任何痕迹能显示所谓进化的方向。如果信口开河地说,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那最多只是一些人对前人很有限、甚至错误知识的机械记忆、储存和文字游戏式的照本宣科,而没有多少灵性和悟性的分析所导致的无知偏见。

    眼睛是进化、演变而来的。在科研领域里,如果继续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言论,那种所谓的知识和学问所显示的学术水平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圣经》与生物学 6. 一厢情愿的产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tz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