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普通到卓越

从普通到卓越

作者: 陈建新启迪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6:04 被阅读0次

    生活中、学校里、职场上,总是有那么些人,优秀得让人无法忽视。

    为什么他们能脱颖而出,而你还是小透明呢?决定一个人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高估天赋的作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是因为天赋吗?

    人们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天赋:

    “哇,掌握了多门语言,肯定是有语言天赋。”

    “那些能拿到奥运冠军的人,一定有过人的运动天赋。”

    “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是因为他从小就展露出音乐天分。”

    ……

    曾创造三分篮历史记录的NBA著名球员雷·阿伦,听到别人把他的成就归结为天赋时,非常生气:

    “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一天。问一问我曾经的队友,哪个人在训练投篮时最刻苦,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我。”

    没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

    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后,旗帜鲜明地反对天赋论,他发现,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的能力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因素,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他把在一所顶尖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按照演奏水平高低,分为优秀,优异和最杰出三组,他发现决定演奏水平高低的不是天赋,三组学生只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练习时间。

    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其他两组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们在18岁之前平均练习了7401个小时,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逊色的一组学生平均练习了3420小时。

    毕业于同样的音乐学府,当多练习几千个小时,还是少练习几千个小时,会让这些学生的前途有天壤之别,最杰出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明星一般的世界级小提琴家,而最逊色的一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正是依据这个研究的成果,演绎出了著名的1万小时天才理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真的没有天生的才华吗?那像莫扎特那样的人又如何解释呢?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破解了莫扎特的天才传说。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之一,莫扎特被认为拥有无法解释的天才,也因此他一直被作为一个典型例子,用来证明某些与生俱来的才华,往往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拥有,其他人并不具备。

    这些少数的幸运儿不同凡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

    但实际上,莫扎特能在6岁时就在欧洲巡回演出,是因为他在4岁以前就开始接受父亲的高强度训练。

    许多传记说,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更可靠的说法是莫扎特6岁左右开始学习作曲,真正写出第一首原创的曲子大概在十五六岁左右,那时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提出了他最核心的观点: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和正确的练习方法足以把每个人从新手变成大师。

    在一个人成为杰出人物的过程中,天赋也许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带来一点优势,但作用微乎其微,相反,高估天赋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一篇课文叫《伤仲永》。仲永五岁就能指物做诗,而且文理可观。可是他没有继续练习,而是被父亲带着四处表演赚钱,因为猎奇的人都想一睹神童风采。

    很可惜,如此早慧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就泯然众人了。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莫扎特也遇到这么一个贪利短视的父亲,结局一定也是泯然众人。

    高估天赋的作用,不管是对于被认定为有天赋的孩子,还是被认定为没天赋的孩子,都可能是一种伤害。

    读书的时候,班上总有一两个似乎特别聪明的孩子,他们好像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老师家长夸,班上同学羡慕,他们也沾沾自喜。

    他们在低年级的时候,还可以靠抖机灵、吃老本蒙混过关,到了高年级功课有难度的时候,他们就落入中下游了。

    所以有教育专家告诫家长,可以夸奖孩子努力,但要慎重夸奖孩子聪明。

    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

    可是不管在哪个领域,日复一日的训练都是枯燥的,是不是只有那些意志力超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顺利地从新手变成大师呢?

    在《刻意练习》里,艾利克森像否定天赋作用一样,否定了意志力的作用。他认为,与其谈论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谈论动机。只要动机充足,再辛苦的事情,人们也能坚持。

    比如经济不宽裕又不得不买昂贵机票的人,即使平常早上起不来,如果买了早班飞机,一定会早起赶飞机;学霸女神告诉学渣男生,如果能考上和她一样的大学,就考虑和他在一起,学渣男生突然就有了动机拼命学习。

    那么如何强化自己的动机呢?

    首先,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干扰。

    在《成为作家》里,对写作练习最著名的建议就是晨间写作,也就是睁开眼睛后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是固定的写作时间。晨间写作之后的进阶练习是固定时间写作,一到规定的时间点就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写作。

    其次,学会自我调整,没必要和自己对着干,给自己心理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比如晨起跑步特别艰难,没必要因为早上起不来,让自己心理上抗拒锻炼,大可把时间安排到晚一些的时候。

    再比如我写日记,一开始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写,可是我发现逼迫自己每天写,写日记就变成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后来我就调整成了想写的时候写,有时候一天写三次,有时候一个月就一两次,不受拘束,结果这个习惯坚持了数年,我也受益匪浅。

    第三,注重身体保养,把身体当成朋友一样相处。

    我们睡眠充足、饮食规律,身体状态好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专注的。与其在身体疲惫的时候,指望靠意志力强撑,不如休息好。

    练习写作、练口语,无论做什么,练习的时候高度专注,累了就休息,你不理会身体发出的信号,身体也不会听从你的调配。

    第四,保持和强化社会动机,加入相应的团体。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个不多见的全才,他不仅是美国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他就是在团体中强化进步动机的。

    他在21岁的时候就在费城招募了11位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组成共同进步的俱乐部。每次聚会要求每一位成员至少提出一个有趣的交谈主题,供小团体进行公开探讨,每一个季度,每位成员必须写一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并由大家一起讨论。

    富兰克林通过创建这个俱乐部,不仅保证他自己经常能接触到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而且给了他更强烈的动机深入专研各种学术主题。

    第五,有些是来自内心的渴望,真正持久的动机都来自内心。

    比如我写作,在做公众号之前,除了工作需要的新闻报道,我的写作只有日记这种不公开的写作。因为把心中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对我来说是一件有快感的事情,这是我写作最大的动机。

    我长期阅读,长期写作,读书的时候也一直是用功的学生,别人依据我的这些表现,赞我意志力过人,其实我不靠意志力,我靠的是内心强烈的动机,是好奇心、求知欲,是思考的乐趣以及把思考所得变成文字的欲望。

    保持动机的秘诀,就是意义感。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之前,想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你做这件事的理由。如果一件事能有多重动机、多重理由,那就更好了。如果单独一个人动机不足,那就加入一个能促进共同进步的团体。

    别被意志力给骗了,大多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强大的动机。

    请记住,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

    对自己停止成长的那个节点,保持警惕

    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很大程度是都遵循相同的模式?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普通人学习网球的过程。

    也许是看到朋友们玩网球很有趣,他也想加入,所以决定开始学习打网球。他买了装备,可是他连怎么握拍都不知道,所以他报了付费课程或请某位朋友教授基本知识,学习完再练习,练习完再继续学习,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

    终于,他和朋友们打球时能做到有输有赢了。虽然对自己打球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满意,但他不再有动机寻求进步了,在之后的十年里,他一直是这种“还行”的网球水平。

    生活中,很多事情像打网球一样,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能胜任就可以了。比如做菜、开车、唱歌等等。

    可是如果什么事情都只要求自己达到“可接受水平”即可,那就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参加工作入职的前三个月,一个人的进步是最快的。可是一旦过了试用期考核,能力达到了岗位要求,并且可以比较得心应手地处理工作,大多数人的成长就停滞了。

    职场里,如果你留心观察过自己的同事,你会发现特别差劲的不多,因为太差劲的留不下来,特别优秀的也不多,因为特别优秀的在一个岗位不会留太久。

    大部分是平庸的,他们的能力刚好能够胜任手头上的工作,但不会超出预期,他们拿着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自己还可以接受的薪资,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了。

    一个人的能力发育总是会遇到瓶颈期。瓶颈期的特点就是,似乎看起来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或者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

    平庸的人,就是遇到瓶颈期就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天花板的人,是安于“可接受水平”的人,是更早放弃成长的人。

    而杰出的人,是所图更大的人,是永远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始终相信还可以更好、还可以继续精进的人,是对自己停止成长的节点十分警惕的人,是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的人。

    前几天有个粉丝问我,想变得有存在感、不被忽视,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我说,想要有存在感,重点不是怎么和他人相处,而是时不时做出点让人“哇”的事。

    李笑来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教他,一定要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他刚开始不懂其中的道理,过了三十多岁才知道一直按父亲所说去做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判断你是走向平庸还是走向卓越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问问自己,最近你有做出什么令人佩服的事情吗?近期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小学的时候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那你就真的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最近的状态了。

    请对自己停止成长的那个节点,保持警惕。

    无差别重复一万个小时,一样不会变高手

    大家都听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要在大多数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一万个小时来练习。

    很多读者以为,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但实际上,你如果无差别重复一万小时,也不会变成高手。只有刻意的练习,才能带来精进。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首先,刻意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拿阅读来说,如果对自己没有阅读量的要求,兴之所至想起来就看几页,没想起来就不看,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半年时间过去了,却没能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你必须列出具体书目并规定阅读进度和目标,才能有进展。

    其次,刻意练习是专注的。

    小时候在早读课背课文,如果不走心,就算嘴巴不停重复地念,念上几十遍也依然不会背。不管什么练习,如果不够专注,练习成果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刻意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哪里错了?只有这样,你才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如一个人摸黑走陌生的道路一般。

    这种反馈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比如练习舞蹈的时候对着镜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练字的时候,比对字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字和好看的字差距在哪儿?

    有时候由有经验的导师来帮你指出,比如英语口语练习,由外教帮你矫正口音。

    对于容易出错或特别不擅长的部分,可以单独挑出来重点练习并攻克。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这同样的歌曲。看起来,他早已累积了好几个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但却没有弹得更好。

    那些以嘟嘴、瞪眼、冷漠脸等相同的方式,演绎雷同角色的演员,虽然作品多到霸屏,但依然是个烂演员,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刻意练习需要优劣分明的评价标准。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杰出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又是如何与刚进入该领域的新手明显区分开来的?

    有了优劣分明的评价标准,你才知道练习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最后,刻意练习需要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路径。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专注、反馈、修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普通到卓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y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