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所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是畅销心理学教材,更让他出名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里进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经过心理测试,精心挑选,都是心理完全正常的学生。24名学生被分为两组,分别扮演“警察”和“囚犯”,进入模拟的监狱。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环境如何改变人的行为。
结果令人震惊。“警察”开始用温和的方式树立权威,“囚犯”也表现出反抗。渐渐的,“警察”觉得自己的管理方式太过于温和,手段变得粗鲁起来,最后则完全不再压抑自己,开始暴虐“囚犯”。“囚犯”从开始的反抗,逐渐表现出消极,面对权力的无助,最后懦弱的遵守监狱中的所有指令。实验中,志愿者人格和价值观变化剧烈,“警察”们开始利用残暴和龌龊的手段对付“囚犯”,有伤人伦道德,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就被叫停了。
更值得反思的是,实验过程中没有“囚犯”主动退出,前后有50人参观了实验,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包括实验设计者自己也按部就班的将实验继续进行,直到志愿者们的行为发展到了病态的地步。
津巴多在监狱实验中发现,“警察”和“囚犯”之间的心理状态与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医患之间的心理状态是一致的。在这些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有期望和要求,但这些期望和要求是另一方不愿意但又必须做的。“警察”和“囚犯”的情境中,这两种心理状态发展到了极端。
这两种心理状态也会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最典型的就是极度害羞的人,津巴多将害羞比喻成自我强加的心理监狱。在这个监狱中,害羞的人是“警察”,也是“囚犯”,规定自己不要表现自己,不要与人交往,同时顺从的接受这些自我强加的限制。
害羞是因为内在冲突而导致的社会适应力不足。如果我们把害羞做广义的理解,或者关注我们内心其他冲突,那么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中发现一座或大或小的监狱。人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我们可以让内心警察温和一点,内心囚犯勇敢一点,也许就能让内心冲突小一点,焦虑少一点,那么就能打破牢笼,冲破限制,发现更多的自由。
《不再害羞》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害羞者的特征,引起害羞的原因,害羞引起的个人困境以及社会问题。第二部分介绍如何克服害羞,有效提升社会适应力。因为第二部分理论分析少,实践练习多,所以本文不做介绍,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原书。本文只对第一部分做介绍和分析。
1害羞者的特征
害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社交焦虑症,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交活动感到焦虑。害羞者面对社交活动的反应有:沉默寡言、脸红紧张、困窘(囧)。
害羞者过渡关注自我,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过渡的关注导致害羞者对自我的认知走向极端。公众的自我意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私下的自我意识关注内在的自我,而且集中在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上。
害羞有很多坏处,书中列出6条:
1. 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
2. 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3. 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评价。
4. 害羞会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你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
5. 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
6. 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
害羞也有好处:
1. 害羞让人谨慎、自省,维护个人隐私,并给予人孤独的快乐。
2. 害羞者在挑选朋友时更具有选择性。
3. 害羞可以给人提供保护。
害羞的坏处不必多说,这里分析一下害羞的好处。
首先是孤独的快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从来没有自认为是“害羞者”,但我认为自己是内向的。有时候,我会觉得社交是对自我的一种干扰,喜欢躲起来享受孤独的快乐。当然,孤独不能是一种常态,人总要在和别人的交往中看到自己,看到他人,在此与彼的互动中感受一种超越自我的东西,这种东西所带来的快乐和孤独的快乐相当。内向者的快乐是两种快乐的组合。
其次,害羞者谦逊谨慎,不会自命不凡,因而他们是很好的倾听者,能交到很好的朋友。
最后,害羞者不会凸显自己,不会被人注意。关于这个好处,我是存疑的。阿德勒认为人的任何心理症状都有其目的,他的书中有这样的观点:一个容易脸红的女孩,不是因为“有病”,是因为脸红让她可以有理由不参与社交,而这就是她的目的;一个懒惰的男孩,不是因为无法振作,是因为不想脱离父母的照顾,而这也是他的目的。因而,我怀疑不被注意是否在客观上了保护了害羞者,他们实际的目的可能就是不想社交。
另外,第一章中的一个例子引发了我对人格的思考。小男孩乔治很害羞,每当老师或其他孩子向他看时,他就把头埋在双腿之间或者盯着天花板哭泣,可是老师讲故事时,他不禁去听,同学玩玩具时,他不禁去看。他智慧的母亲决定给乔治带上一个“孤胆奇侠”的面具,让他悄悄的参与到社交中去。于是,在面具下乔治快乐的融入了班级,交了很多朋友,也当上了班长。
人格在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面具,而乔治在面具下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由此,我想到谁不是带着一张面具生活呢?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带着不同的面具,只有在这个异于自我的面具的掩护下,才能融入他人组成的“社会”。如果说台上的演员带着面具扮演着虚假,那么台下的我们何尝不是带着面具演绎着真实呢?
人格就是面具,我认为把人格客观化为一副面具,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自我的形成。
2害羞的原因
本节介绍不同心理学派对害羞的不同解释并说明家庭以及学校对害羞的影响。
不同心理学派对害羞的解释:
1. 人格特质学派认为,害羞是一种遗传特质,就像人的智力和身高一样。
2.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害羞者只是没有学会社交技巧。
3.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害羞是个体潜意识中的激烈冲突的外在表现。
4.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环境使人害羞。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害羞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自认为害羞或被他人贴上了害羞的标签。
家庭和学校也是孩子害怕社交的“幕后推手”。
家庭影响孩子害羞的4个因素:
* 害羞孩子的自我评价;
* 孩子的出生顺序;
* 父母与孩子对害羞的敏感程度;
* 害羞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性。
害羞的孩子普遍不自信,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弱。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外表,聪明程度和吸引力感到不自信。我认为这可能是父母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引导不够,我经常会听到父母催孩子吃饭,说你太瘦了,嘲笑孩子的牙齿,说你太丑了等等。这些话语里乍听起来包含很多关心甚至是娇薄的溺爱,但语言语气无法掩盖对孩子的评价。这种评价潜默的引导着孩子去关注自身,而且是负面的方向。
另外,父母往往对孩子期待过高,孩子会产生一种自我表现的压力,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产生退缩和羞怯的心理。津巴多认为,长子长女往往承担着父母最大的期待,因此他们更容易害羞。之后的孩子,不会面临这种压力,还得学会和比自己强的哥哥姐姐交往,所以更容易获得社交技能。这一点在我的小儿子身上得到了验证,他很善于在和哥哥的交往中表达表现自己,遇到矛盾时他会用沟通来解决,而哥哥则会直接用力量解决——冲弟弟吼叫或用拳头。
学校影响孩子害羞的2个因素:
* 过分鼓励竞争
* 老师对害羞孩子的忽视
过分的竞争导致了比较,导致竞争失败的孩子害羞。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社会比较上的,学校不断的考试,竞赛,排名,让落后的孩子自我怀疑,开始产生害羞心理。害羞的孩子不愿意表现,在众多的孩子更容易被老师所忽略,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孤独和对自我的怀疑,进而更加害羞。害羞还会降低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其记忆力,这又让孩子进入了恶性循环。
3害羞者的困境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害羞者的个人困境包括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内心渴望与人交往,却又表现的漫不经心。他们设置了很多心理障碍,留给自己的私人空间更大,不愿将内心袒露给他人,因而他人很走进其内心,这导致亲密关系中的很多问题。他们谨慎小心,过分担心糟糕的后果,不敢突破自己,尝试新事物。
害羞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害羞者倾向于面向自我,对他人封闭内心,对他们来说亲密关系要付出很高的情感代价。他们往往会通过金钱购买“无情”的性满足。害羞者会酗酒消愁,克服无能感。他们容易使用暴力和犯罪发泄淤积的挫败和愤怒,也会懦弱的顺从于社会控制来换取默默无闻的安全感。他们放弃了追求自由和努力生活的权利。
到这里,本书的第一部分就介绍完了。害羞是普遍的,各人程度不同,但它也是后天习得的,完全可以改变的。第二部讲了如何克服害羞,有效提升社会适应力,里面有很多好的练习。包括:
1. 重新认识你自己
2. 坦然面对你的焦虑
3. 呵护你的自尊心
4. 提高你的社交技能
5. 帮助他人走出焦虑的困扰
6. 塑造人人都具有社会适应力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