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透过历史事件看企业机制改革中的进进退退

透过历史事件看企业机制改革中的进进退退

作者: 黄志新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18:23 被阅读0次

企业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可挡的趋势必然。道理看似简单,而实施却是难中之难。

何谓“改革”?我们讲企业改革一般是指机制改革,或者说管理模式改革,也就是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界定。

所以,我们借史喻今,先看看历史上发生的几个大事件:

一、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秦孝公通过求贤令而求得的终极人才。我们要思考的是: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呢?

1、秦国穷且落后,急于改变现状。

当时的秦国被很多诸侯看不起,无论是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以及军事实力,都落后于其它诸侯国,而秦孝公雄才大略,立志改变秦国命运。

基于这个前提,秦孝公对于商鞅这种改变国运的人才全力支持,哪怕商鞅也有不当之处。

2、侵犯了权贵的利益,但这些人却无法形成阻碍。

改革者如果得不到绝对的权力,是极难推行的。因为改革改的是什么?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会侵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当时的权贵阶层。

为什么?因为利益不可能无穷大,要想让社会发展,就必须让一部分无利者获得利益,从而激发这批人为国家做出贡献。利益从哪来?自然是从既得利益者中来。

秦孝公明白这个道理,给了商鞅至高的权力,连太子都敢罚的人,哪个阶层敢阻拦,除非孝公本人。

3、变法本身确实有利于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核心有两条,即奖励农耕与军功,当时的国家都是农业为本,农业是经济的根本来源,而打破阶级平衡,凭军功获得利益,自然让秦国老百姓敢战和善战。

以上三点,有改革的急迫性,有超强的执行力与决心、魄力,有可行性利于发展的方案与制度,自然商鞅变法取得成功。

二、王安石变法:

应该说王安石变法,也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问题,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问题出在哪?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第一、贵族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当时的决策者宋神宗。

宋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朝代,其国策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宋朝历史上很少有杀大臣的例子。

也就是说,当时的改革有很多官员是反对的,最出名的当属这个砸缸的司马光,而王安石对付他们最有效的措施也仅仅是贬谪。而偏偏这个皇太后、太皇太后也是反对变法的人,神宗陛下无可奈何。

另外,为什么庙号神宗?神是说不清楚的意思,当时神宗陛下英年早逝,而当时的太后还健在,重新启用了那些反对变法的人,然后就给了一个说不清楚的庙号。

可惜神宗立志有所作为,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还落个不太好的庙号,也是悲哀。

第二、变法出发点是利于民,而实际操作时却形式主义,造成了对民众的损害。

王安石实行的变法主要包括“理财”和“整军”,如青苗法,以国家名义低息给民众贷款。出发点是好的,对抵制高利贷有帮助,对平衡物价也非常有意义,但是有些地方官却强制摊派,从而以此作为政绩。

有些老百姓明明不需要贷款,却被强迫要求借钱,再被要求还利息,相当于莫名其妙地交了一部分钱给国家,自然造成出发点虽好,实际效果却是损害。

所以,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类似于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却没有足够的权力对抗既得利益者,也没有从根本上让民众受益,从而最终随着神宗的去世而失败。

三、张居正改革:

上面两个历史案例非常出名,我们可以再看看明朝年间的张居正改革,这次改革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区别在于:

商鞅变法的主角被五马分尸,但变法却得到了执行,取得了成功;王安石则是病故,神宗在世时,变法艰难实施,神宗去世后,立刻被废弃;而张居正,则是张居正在世时,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去世后则被废弃。

张居正在世时,改革取得成功,有一条与商鞅的情况非常类似,就是张居正拥有绝对的权力,其实际权力大于商鞅,甚至等同于皇帝。

也就是改革虽然侵犯了一些权贵,但无法对张居正的改革构成阻碍。

当然,张居正的改革利于民,也利于国家,所以有专家研究称,“万历三大征”就是张居正改革所积累的财富和实力,才可以支撑。

四、戊戌变法:

清朝年间的戊戌变法应该说是非常失败了,前面几次变法有一个共同点是:主角在世时,改革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哪怕是王安石变法,神宗在世时也是有较大成效的。

而戊戌变法,从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改革都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就是当时的主体(国家)遇到了困难与瓶颈,有改变现状的欲望与需求。但成功与失败的本质区别在哪?

1、绝对的权力;2、多数人受益。

除了历史背景相同,如果还满足这两个条件,则改革会成功。不满足,哪怕只满足一条,改革都容易失败。

可是戊戌变法,不过百日时间,谈不上是国家受益或者民众受益。而光绪帝刚刚亲政,手上根本没有掌握真正的权力,就是一个虚架子。

所以,戊戌变法从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光绪帝有美好的愿景,有雄心有壮志,却缺少足够的智慧与才华去应对那么复杂的局面,最终在慈禧老佛爷走之前莫名地病死了。

其实,故事讲到这里,得出一个结论,改革想成功,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欲望、需求,足够的急迫性、紧迫性;

2)有足够的权力面对阻碍改革的力量,确保高效的执行力,有效推进改革的发展;

3)改革的本身是利于发展,且多数人是受益的。

对于企业而言,特别是民营企业,就相当于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老板就是皇帝。

企业要想发展,有所突破和超越,不想被其它企业超赶和淘汰,就必须选择历史上的重复路——改革。

同样,上面的三个条件,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企业改革。

天可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的企业老板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呢?

回到现状说企业改革: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企业改革类似于创新,无非是大改和小改两种。

小改,如制度梳理与优化升级,对于企业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梳理与升级。

大改,则往往是以前企业可能没有实施过的制度与游戏规则,对于企业而言则是习惯的改变,甚至威胁到既得利益者,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小改是细节的完善,其难点往往是执行的坚决度与深度,而大改则可能触及根本,有可能引起人员动荡,甚至也有可能影响公司的经营与生产。

小改往往很难从本质上改变企业的经营现状,但可以有一定的优化作用,提升管理的成熟度,从而减少内耗,提高管理效率,间接地帮助公司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经营利润。

而大改……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十年了,真正敢于大改的企业没有几家,屈指可数。

因为,企业毕竟不同于封建王朝,没有办法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未来,当企业不够强势时,当企业不够优秀时,当社会经济环境不够良好时,改革者将会底气不足,甚至有点苍白无力……

并且,改革的方案再好,在实际运作时,总是有不可预知的因素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风险,又有多少老板有勇气去面对这些风险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改革是“找死”,而不改革则是“等死”,哪个更好呢?

不同性格的人选择不一样,找死其实有生的机会,但也有可能快速死亡,而等死只有死的可能,但也许可能活得更久。

如果是你,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欢迎参与评论与探讨,文:黄志新。

相关文章

  • 透过历史事件看企业机制改革中的进进退退

    企业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可挡的趋势必然。道理看似简单,而实施却是难中之难。 何谓“改革”?我们讲企...

  • 生活随笔(39)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战争中,进能攻,退能守,攻守自如,进退有度,这才是长远部署。如果进不能攻,退不能守,进退维谷,寸步难行,倒不如以退...

  • 2018-12-24(进退)

    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君子知进退,何时进?何时退?标准是什么?进退的标准就是或进或退至不败之地,在各方参与的过程中,...

  • 退进

    从我们肉眼可见,有进,一定会有退。没有进,又哪里来的退。进退是相对二元的概念。 从整体来看,没有退,没有进,退即是...

  • 2022.3.3

    进有进的欢喜,退有退的海阔天空,这进进退退之间,便是人间的舞蹈。——— 风子fantast

  • 生也难,活也难,生活更难

    生也难,活也难,生活难上加难 进不易,退不易,进退都不容易

  • 太极

    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进退,进就是退;退就是进;不退不进。 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向何处去? 为了得到...

  • 秧禅

    进是前,退亦是前,进退何不都是前?世间纷纷扰扰,何必执着于进?有时候,退也未必不是向前。 当年万般皆下品,...

  • 《静思妙莲华》930-修持万行福慧具足-授记品第六

    修行若没有立定心,起起伏伏、进进退退,永远都没有进步的可能,原地踏步,进又退,退又进,永远都在原地。所以我们修行一...

  • iOS基础补完计划--透过堆栈看事件响应机制

    iOS基础补完计划--透过堆栈看事件响应机制 iOS基础补完计划--透过堆栈看事件响应机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透过历史事件看企业机制改革中的进进退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as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