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学院-雕塑专业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积极落实中央美术学院教育事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继承学院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优秀传统,秉承学院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确立“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注重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展示传统雕塑教育优势和开拓当代教学新模式的发展思路。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创作和科研成果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积极建构新世纪中国特色的雕塑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雕塑艺术人才。
具备扎实的造型基础和活跃的思辨能力;能够立足当代雕塑创作的前沿、国内一流并能站在国际平台上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优秀雕塑艺术人才。
造型学院-造型基础部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第一所在高等美术院校中设立统一造型基础教学的部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本科生,进入基础部学习,为期一年。期满成绩合格后,根据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综合成绩统一排名,填报志愿分入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壁画系继续学习。
造型学院基础部首先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建设,结合全院统一的思想政治教学,基础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与团队合作意识,将小我融入到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艺术与人生之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其次,基础部围绕造型专业共性的基本认识和艺术素质展开教学,共开设八门专业课程,分别是素描、色彩、春季写生、结构解剖、泥塑、透视、书法和传统线描。这些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宽基础”的教学理念。基础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造型能力,在教学中融入东西方造型艺术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念,既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深化对造型艺术的认识与实践,最终使学生能够从专业角度,了解自身特点与优长,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方向。
造型学院基础部旨在通过思想建设和专业教学两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从而为造型学院各专业输送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艺术人才。
造型学院-壁画专业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是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创立最早的壁画专业系科。1979年初,中央美术学院为了适应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由侯一民教授主持在油画系筹创了壁画研究小组并在同年改为壁画研究室,1980年开始接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壁画系。
壁画系繁荣了当代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创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在中国当代壁画学科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对全国美术院校壁画专业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壁画系在教学上继续沿用工作室制,设有四个工作室、一个材料工作室。现任系主任唐晖。
培养引领时代之先、具有创作世界一流壁画艺术、公共艺术作品,及其他相关公共艺术的专业创作人才。
培养壁画艺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研究人才。
培养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丰富的创造力和有社会担当的艺术人才。
壁画艺术是强调公众性的环境艺术门类。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掌握壁画、建筑和环境艺术等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研究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壁画创作。
教学中提倡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创作具有多样性、公益性、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将创作热情和思维活力与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扎实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强调主动造型能力,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和多样性技法手段。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倡导作品意识、创作意识、设计意识。尊重和发现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强调因材施教。
造型学院-版画专业
1955年,版画系正式成立。版画系最初设置木刻、石版、铜版三个专业,李桦在专业技法上深入探索,黄永玉探索水印木刻,石版、铜版专业由李宏仁、陈晓楠等教员进行教学探索。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至此,版画系初步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后来画室制度过渡到工作室制度,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此时,版画系设置研究生班及进修生班,为版画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并为兄弟院校培养师资。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2003年导师工作室制度成为教学主体,成立六个导师工作室,原有各版种工作室合并为版画技术工作室。
版画系自成立以来,历任系主任有李桦、伍必端、宋源文、谭权书、广军、吴长江、苏新平、王华祥,在教学系统、组织结构上不断深化与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下对于版画专业人才的要求。如今,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
具有扎实造型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和艺术语言创造力,了解中外美术史知识和艺术理论,熟练掌握版画专业的创作方法,能创作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并具有阐释本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水平,视野开阔,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的高素质艺术工作者。
素质结构:1、学术道德: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与专业思想;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具有坚定的专业信念。2、专业素养: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了解中外美术史与艺术理论,掌握版画专业的创作方法,能创作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并有阐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水平。3、职业精神:具备对艺术的挚爱之情和人文精神的崇尚之意,勇于担当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之责。
知识:1、基础知识:拥有历史、文学史、艺术史知识,广泛涉猎,为创作实践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2、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向的各种基础技法和创作方法、专业工具材料,了解该专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美术创作规律和审美特性、表现语言,并能将所学专业技能与理论充分融合并运用于创作。
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相关文献和经典作品,并能主动学习,具有获取新知的能力。2、专业创作能力:对创作技法与理论有深入探索,能将所学的技法与艺术语言运用与创作实践的能力。3、社会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时代环境变化,运用所学技能和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系统,结合具体需求服务社会。
目前版画系设有六个导师工作室和六个版种工作室(木版画、中国传统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数码版画)。
造型学院-油画专业
自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绘画科设置油画教学以来,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作为中国油画教育的最早平台,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写下了辉煌篇章。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的油画系,继承油画教育的辉煌历史和传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开拓创新,经过系统教学实践和反复的学术积累,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即坚持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坚持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进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长久以来油画系教学特点是,以工作室教学为基础,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术脉络的清晰性,长期围绕学术前沿课题和社会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型教学。
油画系拥有无论在美术界还是教育界都享有盛誉的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先生都出自油画系。油画系现有教员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7名。历任油画系主任有艾中信、冯法祀、赵域、闻立鹏、潘世勋、孙为民、戴士和、谢东明、马璐。
油画系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一方面通过“画室开放日”、学院毕业生评奖以及各项校外奖学金评选活动,推动师生的创作热情,广受赞誉;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活动,油画系师生的众多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并在历年全国美展获得众多奖项,彰显油画新世纪新实力。
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工作室。
在尊重油画教学与创作的艺术规律和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努力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未来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健康的艺术追求,进而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养、高超的油画技巧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承前启后,锐意创新,成为今后中国油画发展的有用之才。从而继续保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在全国的引领地位。
有明确的艺术理念和目标,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美术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油画发展的历史;不断精进油画表达技艺,绘画基本功扎实过硬,逐步建立和加强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勇气和能力。在学习态度上,专注、认真、虚心、勤奋、睿智、进取、创新。深入了解和体悟教学大纲和课题的要求和任务,努力高质量的完成课内外作业。教学相长,努力做到教有所为,学有所成。
中国画学院-书法学专业
20世纪80年代末,在朱乃正先生的重视和倡导下,由王镛先生主持开展的书法研究与教学工作迄今,中央美院已建立并完善了书法本科教学的序列,成为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以传统书法为主、冀以篆刻和中国画,在教学理念上坚持延续中国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重在从艺术规律和视觉形态的角度研究书法篆刻的文化意义,历史变革,研究历代经典作品的创造特征,建立起立体、系统的本科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在创作实践上以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视觉形式美感的标准为方向,形成了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书法专业教学整体性的特色。
中国画学院-中国画专业
中国画实行一年级中国画基础,二、三、四年级专业学科基础教学的机制。
中国画学院的一年级基础部是本科学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尤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刚刚进入中画学院学习的学生,自身的状态往往还在基础造型应试训练的方式上,如何灌输、引导中国画传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甚至传统文化的精神状态,是这一时期的基础课课程的重点和起点。
写意人物画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写意人物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人物造型的基础上,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在尊重水墨人物画优秀传统和研习解读写意人物画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坚持临摹、写生、创作紧密结合,了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和尊重时代精神,使得水墨人物画专业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需求,培养水墨人物画创造与表现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工笔人物画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工笔人物画专业教学中,通过多种技法的临摹、写生、创作练习,完善、丰富工笔人物画的线描、淡彩、重彩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对中国工笔画史上重要流派和经典作品有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培养学生对工笔人物画的兴趣和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描摹、刻画、写实的画面效果上,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兼融的综合素质人才,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山水画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山水画专业秉承中国优秀的山水画传统作为山水画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热爱。面对山川自然的感悟表达个人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采用“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对专业造型训练,师法自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书法、篆刻、诗词等的综合素养,培养出高素质、一专多能的从事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花鸟画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中国花鸟画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以艺术理法语言分析入手;以视觉的心理角度切入。同时又以书法、篆刻、诗词为教学辅助,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花鸟画学习和创作不仅局限在专业技术范围内,感悟花鸟画创作思考也不仅是作为题材的中国画表现形式,更应该是人文精神在这一题材领域的灌输和培养,是宏博精深的人文素质和花鸟画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冲动和渴望。
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
艺术与科技专业方向教育学生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扩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一些列构架严谨、层次分明、思考与动手并行、有社会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建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充满幻想和生活情趣,学会激活自身探险的激情和发明的欲望,学会培养自身独特的审美素质和思辨能力。
二年级的课程为专业探索性课程,基于“发明家式的艺术家”的定义,为学生提供一系列DIY课程,横跨电子电路、编程、3D打印、生物材料试验、到重混现有科技,在利用科技创作新型艺术设计中看到“动手”、“重混”、“破坏”甚至“失败”的价值。进而,在艺术与科技各自固有的“盲点区域”中发现新的创意。最终,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驾驭多种不同科技领域基础技术和知识的技能,找到了今后两年自己的兴趣点和立志攻克的难题,同时也在面对科技时代生态问题,伦理问题,可持续经济发展,等等问题,有自己的明确态度。
三年级课程为研究型课题,为学生提供探讨第四个工业时代关于自然、人、和社会话题的课程,引导学生面对新科技时代人类生存问题,在艺术与科技/科学融合中发现新型艺术设计形式、创作方法、工具、材料。学生将学习3D 打印技术、物理交互技术、智能产品设计、机械动态雕塑制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运用机器人科技,云端共享智能科技,大数据科技、社交媒体传播科技,交互影像和声音艺术新生科技,深度研究跨科学与艺术边界的艺术设计课题。着重强调学生在“科技哲学”,数码媒体艺术史论,波普文化思想,新感知美学,技术伦理等领域里有专一和独特的深层次研究。
四年级作为专业学习的结果和出口,在跨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学科发展趋势下,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开拓视野、开放对学科的理解,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自主意识的建立,拓展学生对更为广阔和综合的“设计”概念的认知,传统的专业方向由综合性实验室或研究院等切入社会与时代的研究方向所取代,让学生自由、主动选择专业与技能的学习,在全面的基础与架构之上深入某一知识与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创作。
设计学院-社会创新工程方向
社会创新工程方向将“创新”的时间轴线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三年的近期未来研究“渐进式社会创新”,三至五年的中期未来专注于“革命性实验创新”,五年之后的未来讨论“战略性情境设计”。
在二年级开设的基础技术课程中,遵循“创新”时间轴的三个阶段,将创新的基础方法论以基础课程形式与实践研究型小课题相结合。创新基础方法论从一至三年的近期未来研究的“渐进式社会创新”开始,融合心理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等领域内容,为学生铺垫社会设计基础认知;在三至五年的中期未来专注于“革命性实验创新”,融合可持续发展、科技与工程知识,引导学生“虚拟拆除”可持续领域的科技、产品、服务或者体验,追根溯源人类与社会的根本需求,进行革命性颠覆实验创新;五年之后的未来讨论“战略性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审视当今的趋势是如何形成的,全面介绍并应用趋势调研的方法、过程,最终梳理出一个推断未来人与社群的图谱与创新方案。在基础方法论课程基础上,通过“混合创新”等体验式项目制微缩研究型课程,帮助学生实践非线性预测方法与跨领域创新方法,形成对未来创新与战略设计的情境洞察。
在三年级开设的研究型课题中,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突破自身舒适区与设计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平台基础,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研究价值的问题,融合设计理论、科技设计、战略设计、设计思维和产业设计五个板块基础内容,在调研、实验、思辨、碰撞的过程中对可持续能源系统进行未来创新构想,以“非线性未来预测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分析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历史等多个维度信息,着重关注主流趋势以外的讯息,剖离出反常信号、追溯信息来源、整理与重组“弱信号”,形成未来情境设计构想,最终在获取多元反馈后形成孵化未来全新商业领域与战略设计的情境洞察。以“为失败而设计”引导学生试探创新与失败的边缘,锻炼学生社会洞察、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与跨领域设计能力。
设计学院-系统设计方向
当下,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科技发展、知识生产、传播媒介、产业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教育模式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设计学科的概念和领域也在变革之中,像社会创新设计、服务设计、可持续设计、跨专业设计等概念都是传统上强调艺术思维的设计学科观念所无法涵盖的。这些新兴的学科理念强调科学理性、系统完整的思维方式,注重把设计思维放在跨学科视野和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考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创造性的理念。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强调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语境,注重系统思维训练和跨学科合作,明确创新基于合理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我们提出“系统创新设计”(System Innovation)的理念,其育人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美感和形式,而是如何处理社会系统变化中的复杂性。
二年级第一学期为专业基础技术课程,“系统・坐标・空间”将学生初步带入空间系统;“材料创新设计”将材料的创新带入社会语境;“人与社群”帮助学生理解社群、规模和尺度;“设计伦理”将围绕利益相关者和设计伦理展开讨论。二年级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我们为该课程引入一套“自下而上”的设计研究方法。
三年级的研究型课题,我们鼓励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形成工作小组,通过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和思辨设计,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创建的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继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使学生能够明晰的梳理出设计策略并反馈到设计解决方案上。
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
设计学科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形态发展的加速迭代,完全颠覆了之前基于产业类属所构建起来的学科方向体系,融合跨越社会边界、知识边界、科技边界、文化边界和产业边界的创新行为,成为了设计学科的最新内涵。在此基础上,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整合上述思维与能力的学生,同时教育学生前瞻性的、系统性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以设计学科的方法论构建,实现培养未来社会的价值标准制定者的目标。要求学生具备:
1、问题意识;2、伦理标准;3、思维逻辑;4、科学价值;5、战略格局;6、实践体系。
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方向二、三年级课程:以开环课程的方式,在继续强调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建立主体意识的课程系统(多层次、多类型、无边界课程),实现获得伦理标准、思维逻辑、科学价值、战略格局和实践体系的教学活动。二、三年级课程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使每个学生形成自我的方法论系统,并以此应对快速迭代发展的社会形态,尝试构建社会价值标准的实践。
二年级的课程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一方面提供与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有关的基础教学内容,同时提供学生特定的学术语境中与当下社会、经济、科技、产业同步的话题(诸如共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清洁能源、新出行等),以课程组合引导学生在此语境中构建问题意识,初步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逻辑。同时,该语境内的课程可以为设计学科其他研究方向提供知识支撑。
三年级课程为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基础后升级问题意识:将宏观语境与出行创新(交通工具)的社会样本结合,通过具有逻辑性的研究方法,将科技升级所带来的伦理标准问题引入课题研究之中,建立具有社会属性的战略意识和实践体系,最终形成学生对社会行为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主动表达(诸如无人驾驶对于社区人口结构的介入影响与反作用研究、基于无线充电路网的新型人机关系研究等)作为课题研究成果。
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下设时装专业方向和首饰设计专业方向。
时装专业立足时尚语境与服装艺术本体,旨在培养关注人类生活与文化方式时代进程的创作者。在本科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时装清晰的认知,深入且多维度的了解他们所选择的专业环境,发展并理解时装。鼓励学生发展个人设计构想,在当下的时尚语境中,以灵活且富有想象力的方法实践。整体学习的重点是共同创造一个多样但紧密关联的学习环境实现专业化、创新和创造力,来开发和实现设计想法。
时装专业二年级课程:专业基础技术课程这一阶段奠定了设计理念生成、发展、实践的基础,通过对审美方式的培养,认知和掌握服装的基本结构,初步了解时尚的沿革与脉络,学习时装剪裁与成型方式,感受材料与形式的综合表达。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基础技术学习后的第一个完整的基础应用转化,是一个将技术融入学生感知输出的核心实践。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承上启下的节点,整合基础技术,并为后续的研究性课题打下基础。
时装专业三年级课程:研究型课程以三个时尚文化研究创作为单元,引导学生基于时装的外延和内涵进行对传统与文化、科技与未来、艺术与表现形式等等的探索,学科涉及到文化和创造性的研究过程,涉及并超越艺术和设计理论历史,理解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对学科的影响,并提供一个时装设计发展的上下文脉关系,包括人文知识的各个方面。
首饰设计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善于超越偏见与迷信,具有批判与独立的思辩能力; 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审美品位、建立独特设计理念之同时,在宽泛而精良的工艺实践氛围中帮助学生获得自由表达、设计的能力。
二年级课程结构主要由专业基础技术课程群和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群构成,一方面从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知首饰制作有关的技艺,材料,经验和原理;另一方面从产业化的首饰生产制造工艺及流程的角度让学生掌握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有设计与创作方法类课程贯穿其中,将社会、历史、科技、文学等视觉艺术之外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认知能力,并在相应的训练和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设计创作的路径与方法。
三年级课程由系列研究型课题组成,各个课题面对着不同观察对象和研究语境,涉列多学科研究方法与实践手段,例如有基于首饰本体的剖析而进行的反思性的创作研究,有对传统的体察与思辨而展开的设计衍生研究,也有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探索穿戴产品、体验与服务与商业环境碰撞与互动研究。在不同课题的具体语境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创作面貌。
设计学院-摄影专业
摄影教学以中央美院深厚的学术传承和教学理念为依托,在成功地兼容了国际优秀摄影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具有较高艺术审美水平、全面影像理论知识、优秀实战能力的影像艺术人才的教学目标。凭借一流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摄影教研室的影像教学日臻完善,在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业界精英。
摄影专业课程主要方向包括艺术摄影、应用类摄影两大主要方向。教学以摄影的文化认知为切入点,以影像的表达为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观察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问题的学习态度。具备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影像思维方式。摄影的优秀基础课程继续保持良好的递进结构,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夯实基本功。将当代艺术思维的理论、史论和实践方法与摄影课程对接。对于开环课程做好课程之间的隐性衔接。保持摄影传统材料课、数字影像课、应用类影像课、艺术摄影课、主题综合训练课、影像编辑与批评课等主干课程的自我更新和升级,与其他各学科保持良性的介入与互动。
跨学科课题课程,是将设计学院的双一流建设宗旨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在系统、理论、科技、思维和产业等大的教育背景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话题,建立人文关怀的思辨方法。学会应用影像方式进行艺术的深度表达,确立自我的影像维度,实现跨学科协调工作的研究架构,以全球化的视角建设影像的艺术深度、高度和维度。
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使用数字技术为核心创作或呈现媒介的艺术门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专业方向为:交互媒体、影像动画、娱乐设计。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改变,并创造出网络艺术(Netart)、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数码装置艺术(Digitalinstallationart),交互艺术(Interactiveart)等大量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而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数字媒体艺术也对艺术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变革,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数字终端的日益普及,基于网站、触摸屏、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家电等数字媒介的设计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当代艺术语境中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它还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数字内容的创作方式以及人们与这些内容交互的方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将媒体艺术与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强调跨学科的学习理念,强调人文与科技的交叉与融合。
二年级上学期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下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需要完成的是从专业构建到专业方向全领域的认知学习。三年级为课题研究型课程,从结构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为基于传统叙事概念的影像创作课题,媒介手法是开放的屏幕观念,学生在命题范围内自发地开展研究和尝试。第二阶段有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对未来屏幕的探索,涉及到产业前沿知识、交互或沉浸式影像、城市空间与影像关系的探讨;第二个单元是更多涉及社会关联的课题,以艺术干预的方式介入特殊人群,用动画、影像、游戏等动态媒体手段进行有特定目标的研究。
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把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验性、原创性特征放在首位,注重产品造型设计与使用上的合理性和感官上的审美需求,注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注重新产品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时了解与学习当今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知识更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度、快节奏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他们原创性专业人才的应有能力。
二年级学生设有专业基础课程群,培养设计制图能力、模型制作能力、用户研究能力、量产控制能力、跨媒介产品创新能力等,以保证每一位经过这套训练的学生,能完成一个职业化的产品设计项目。三年级以上年级设有研究型课题,培养他们在复杂综合的环境里跨界整合能力和研究型思考能力。课程训练中需要以完整的的产品观,思考上游和下游的关系,系统的设计产品,课题中会包括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系模式的分析,也有柔性生产、区块链等技术的接触。同时产品作为综合性的大专业,我们包容很多完全不同的学术主张,在课题中也有传统工艺的传授,这样既面向未来,也兼顾传统文化。
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推广,视觉艺术和设计门类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跨界融合发展已是必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基于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艺术教育传统氛围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储备,批判性的思维,广阔的学术视野,创新的开拓能力,以专业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服务于社会的设计师与研究者。
二年级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创造力,逐步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为打通、超越学科的界限,建立大系统(Big Idea)设计馆,打开 ‘精微’与‘广大’的设计胸襟打下坚实基础。三年级课程为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后进一步深化理解和研究: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为一种开放性、渗透性、粘合性的学科;为一种最有力量的探索、研究与革新的工具;为一种超越大系统(Big Idea)下不同学科边界的通道。课题将会研究在一切都面临重新定义的时代,设计如何重新检视所有要素与系统方法,并对受众、环境、地域、媒介、推广等策略要素进行重新定位。
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现代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知识面宽广,既包含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健康优美生存环境,也包含继承和拓展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和创造充满人文气息的人居环境。本专业扎根于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人文艺术土壤,不仅要掌握科学和工程技术,更要强调艺术原理、景观美学、人文地理学等人文艺术知识和创作思维方法,构建风景园林学通识教育和艺术院校特色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今后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更新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再生、景观环境艺术设计、项目策划评估管理和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工作。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分为基础教学与景观专业教学两部分。
基础教学构建在建筑学和艺术学的基础上,通过两年时间的严格训练,力求学生拥有扎实的设计基础和开放创新的设计思维,确保学生具有基础设计能力、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基础部共分为五个教学单元:造型基础、设计初步、建造基础、表现和理论。一年级教学以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基本功和专业表现技法的训练、造型能力的提高及一定审美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二年级教学以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建筑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主,同时交织设置理论课和建造技术类课程,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景观专业教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阶段以设计为核心,配合历史理论、工程技术和专业通识,形成各级教学训练单元。同时,在充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后期阶段以工作室特色教育和实践教育为核心,发挥导师的主动性,突出强调个性化教育。
建筑学院-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
室内设计专业方向教学分为基础教学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两部分。
建筑学院基础部在两年时间中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和开放的设计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确保学生具有基本设计和审美能力。基础部共分为五个教学单元:造型基础、设计初步、建造基础、表现和理论。一年级教学以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基本功和专业表现技法的训练、造型能力的提高及一定审美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二年级教学以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建筑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主,同时交织设置理论课和建造技术类课程,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是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相关专业知识,在重视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室内环境设计中人文环境的准确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创新。室内设计专业强调以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为依托,在建筑学院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与室内专业设计的双重氛围之下,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并树立专业精神,培养出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精深审美眼光、具有整体设计协调能力的专门人才,即具有艺术家素质和适合于社会发展的优秀室内设计师。毕业生今后能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室内陈设、展示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等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城市设计专业方向教学分为基础教学与城市设计专业教学两部分。
建筑学院基础部在两年时间中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和开放的设计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确保学生具有基本设计和审美能力。基础部共分为五个教学单元:造型基础、设计初步、建造基础、表现和理论。一年级教学以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基本功和专业表现技法的训练、造型能力的提高及一定审美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二年级教学以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建筑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主,同时交织设置理论课和建造技术类课程,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的交叉内容,在上述专业中有不同侧重。作为建筑学专业下的城市设计方向,着力于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在重视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更注重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与处理。以中央美院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为依托,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素质、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整体设计协调能力的专门人才,即具有艺术家素质和城市视野的建筑师。毕业生今后能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是全国艺术类大学中唯一的通过建筑学专业学位评估的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的院校,具有全国一流的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以及广泛的国际院校交流与合作。
建筑学专业方向教学分为基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两部分。建筑学院基础部在两年时间中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和开放的设计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确保学生具有基本设计和审美能力。基础部共分为五个教学单元:造型基础、设计初步、建造基础、表现和理论。一年级教学以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基本功和专业表现技法的训练、造型能力的提高及一定审美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二年级教学以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建筑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主,同时交织设置理论课和建造技术类课程,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第三年和第四年,学生进入本专业的专业深化学习。当代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趋势是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在重视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准确把握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新。央美建筑学在保持建筑学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当代数字技术语境下的数字建筑、数字建造的相关设计方法。在三四年级阶段,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院校教学交流,包括联合教学和一个学期的国际交换学习等活动。
建筑学专业的第五年,学生将进入工作室学习和创作阶段,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最具特色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每个工作室各具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注重方向,选择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的六个工作室中的一个进行最后一年的学习,完成毕业创作和参加毕业创作展览。
央美建筑学专业强调以中央美院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为依托,在建筑学院良好的专业技术与专业设计能力的氛围之下,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并树立专业精神,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素质、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整体设计协调能力的专门人才,即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毕业生今后能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其中,约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在本校和国内国际著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人文学院-艺术理论系
艺术理论系的教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立足于文化史和思想史视野中的视觉艺术,承担人文学院的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研究、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方向的教学任务,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为社会培养视觉艺术理论和视觉文化研究以及相关实践领域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理论系注重向人文学院本科生传授视觉艺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术史和方法论的基本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宽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指导硕士研究生对视觉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引领博士研究生探讨视觉文化研究以及相关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作出对视觉艺术理论或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
文化遗产学的学科范围以视觉文化遗产为中心,覆盖了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研究、鉴定,到保管、推广和修复的整个流程,形成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精英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西方文化遗产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宝贵经验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教学思路上强调研究和应用并重,提倡在空间和时间双重视野中考察视觉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和意义,培养学生相应的审美感受、文化传承和文化推广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亦致力于社会服务与专业培训。旨在为国家教育、文化、文博、考古、民间美术以及新闻出版机构等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培养具备现代文化遗产基本理念,了解文化遗产流程,具有一定美术修养、实践能力的文化遗产专门人才。适合从事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管理、保护、教学、策划、展示及艺术修复、鉴定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工作。
人文学院-美术史学系
美术史学系由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两大板块组成,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史基础,熟练掌握美术史与图像研究的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展开美术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科研自美术史系成立以来就在国内外处于一流地位,在宗教美术研究、中国卷轴书画研究、少数民族和民间美术研究、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有影响的成绩。世界美术史板块是在原有的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的雄厚基础上形成的。外国美术教研室由 20 世纪 50 年代自前苏联留学归来的李春、邵大箴等学者创立。近年来,又有留学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的中青年学者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欧洲原始、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以及欧美现当代美术史和美术思潮,同时也涵盖了亚洲、拉丁美洲等广阔区域。
城市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本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本专业除学习数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外,将主要培养如何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媒体设计。
1.在素质结构方面,于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城市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电影与视觉特效专业是一个包含专业电影创作与电影视效创作两个方向、艺术创作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本专业的学生需要对电影或影像艺术创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掌握电影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叙事能力及制作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概念与基础技术,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培养的人才能在专业电影领域、电影后期视觉特效行业、广播电视行业、广告、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高等教育院校等单位从事导演、艺术家、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端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影领域专业素养技术,有良好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从当代电影创作中高科技领域出发,研究影像视觉创作规律,培养数字化制作工具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视听语言水平,培养从事现代城市影像创作的艺术家和产业推进者、符合当代影视行业发展的高级人才。本专业不仅研究基于叙事基础的剧情电影、纪录片和实验影像的制作技术,探讨影像叙事语言在当下语境中的多样化发展,并结合瓦尔达影像奖作为优质平台窗口,将实践与资源引进教学系统。也强调视觉特效创作概念与制作技术的学习,以现代数字技术的视效制作为手段,丰富影像作品的视觉语言,提升作品创意性。用视觉特效为切口,让学生的优质审美素养从绘画领域更好的往影像领域延伸,塑造多元化美学应用。
城市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绘本)专业
绘本是结合了文学和美术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分野,是借由文字、图像和设计相结合以书籍为载体的一种呈现。绘本专业秉承以“推崇新异、关联社会”的宗旨为前提,贯穿“学术为先、应用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研、产、用”相结合教学体系。因此绘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三点:1.培养能写会画并具有创作、编辑与策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教学与出版结合,学生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引领国内原创绘本的品质和阅读导向。3.逐步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的绘本学术研究人才。
由于绘本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其跨专业性也是其特点之一。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又要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对手绘的图像叙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书籍整体设计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要求为以下两点
1.在素质结构方面,于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城市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本专业着眼当代城市生活、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以空间环境设计、空间信息传播设计为核心,主张多维空间一体化的整合设计。涵盖环境设计的物质形态、人文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环境衍生品等的策划、创作、设计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独立判断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形成具备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根据拟在专业环境设计机构、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本专业在能力结构要求上,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
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能用草图、图纸、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掌握基本的摄影技能;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具备综合运用CAD/CAM/CAE/3DS手段进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
城市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
以艺术思维和方法介入空间与公共生活,构建新型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创造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新的关系取向。
倡导“AUD”-艺术引导城市设计系统理念(ArtorientedUrbanDesign),以“软城市”为价值核心,以艺术介入空间、以艺术营造空间、艺术激活空间为核心,强调在地文化创新能力,营构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激活城市空间、促进文化生长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以课程制和课题制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公共艺术的概念、规律、外延、策划、构成、方法和生长性特点,致力于培养公共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城市艺术学院-动画专业
动画专业依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体系,以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创作潜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发现和创新实践,积极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和未来思维,站在世界动画的最前沿,运用新观念、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各种动画思想和形式风格的实验,创作富于鲜明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先锋动画作品。动画专业注重具有人文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动画复合型创作人才,以及具有独立思想与艺术趣味的创新性艺术人才,动画行业专门性高级人才的培养。动画专业方向设有三个工作室:实验动画工作室、手绘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为学生毕业后能够涉足动画行业、独立艺术创作和研究单位的人才需要创造条件。
实验动画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动画教学重点侧重于引领学生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启发,让学生们能够站在世界动画的最前沿,依托中央美术学院的国油版雕雄厚的实力基础,用新观念,新思想,新形式,新材料,新科技,在创作过程中以发散式的思维进行多元化的创作与表达。以实验性为探索,用多样性的动画形式和动画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先锋动画典范,达到实验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并以培养导演为创作主导。随着动画产业的全球蓬勃发展,实验动画专业将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支持,为培养复合型的创作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手绘动画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手绘动画工作室坚持以中国画、油画、版画、民间绘画等艺术语言方法为基础,积极探索古今中外经典艺术图式和审美形式,坚持人文修养、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并重,以培养学生建构民族动画身份意识、创新意识、未来意识为目标。教学重点是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思维方式和造型观念与中西方当代艺术和时尚文化相结合,构建民族特色与世界文化相结合的独特的动画创作体系和方法。
数字三维动画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数字三维动画工作室着眼于时代发展潮流和创新的文化需求,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创造性思维为主导,致力于数字动画、动漫IP数字开发、视效预览和数字影像的艺术创作。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紧跟世界数字艺术发展潮流,在应用和理论水平上不断提高,发掘美院特色,彰显差异,技艺并进。充分体现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的特点,为数字艺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精尖人才。
1.重视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主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种形式能独立创作并导演自己的作品。并能从叙事结构的完整以及形式上有创新,训练逻辑思维表达,获取创意的方法研究,并鼓励学生对作品保有情感,让情感来带动创作,来帮助学生思考,其次要求学生对其所要呈现的作品内核有深度的了解,把内涵放在首位,不断的提升作品的深度,质量标准和潜在的竞争力,为以后独立导演广告创作,长短篇动画影视创作奠定基础。
2.重视文学素养和编剧技巧:实验动画创作在叙事结构与内容表达上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剧本创作和文字表达上普遍显得功底匮乏,培养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学习剧本创作的知识,在平时的课程训练中鼓励学生进行文字创作和语言类的表达,培养良好的读书与写作习惯,从剧本上提升作品内涵的高度,在熟练掌握多元化动画的叙事结构之上,完善风格,创造优质的实验动画。
3.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开拓教学思维:实验动画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求新的创作理念。在借鉴前人的探索成果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之上,打破桎梏,形成我们的教学模式,既与国际著名的动画院校做模式上的对接,同时固守住我们的优秀传统,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功底,又有崭新的创作理念。了解全世界动画教学的新动向和新方法,新形式,去伪存真,保留适合美院学生教学的部分,将其更好的融会贯通到实验动画的教学之中。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史论专业
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以视觉艺术史的系统知识学习为基础,强调对于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与运用,旨在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宽阔的历史与文化视野,熟悉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传播流通途径,具备专业的艺术品鉴赏与研究、写作与展览策划的能力、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融合能力,并能够在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以及赢利性和非赢利性部门从事艺术史研究、展览策划、艺术品推广与经营、文化产业管理、跨领域合作的研究与专业理论人才。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专业
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针对视觉艺术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强调视觉文化背景下,艺术体制、艺术生态中的各种艺术组织与艺术机构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熟练掌握艺术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艺术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艺术传播、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艺术博物馆、艺术基金会、拍卖行、画廊等赢利性和非赢利性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艺术管理、艺术经营、文化产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实践人才。
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方向
实验艺术方向旨在站在人类文化共性的立场上,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关系,培养具备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专业素质、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全面的艺术从业者,以及能与艺术生态接轨的艺术家及相关工作人员。实验艺术方向课程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传统语言课程体系与物质化呈现课程体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考察与艺术语言的深入锤炼,从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的层面进入不同命题方向的深入探索研究。在传统与当代文化对冲的视野中,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整体的认识与了解,对自身特点与当代社会特点展开更具体的了解与验证。
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
科技艺术方向的目标是培养熟悉科技发展,善于深度融合最新科技手段来从事艺术创作的综合性人才。科技艺术方向目前包含未来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课程组团,未来还将渐次增加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等科学实验室跨界合作,建立一个艺术与科技真正结合的实验基地。科技艺术方向不仅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今天的艺术教学填补了空白。本方向的目的是建立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互相结合的实验室,这不仅启迪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将开启以艺术的方式刺激科技发展的新领域。
实验艺术学院-社会性艺术方向
社会性艺术方向最大的教学特色就是将实践迈向社会公共空间。社会性艺术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能够有效运用社会学研究工具作为创作基础,善于将作品用于社会空间的艺术人才。社会性艺术视野下的实验艺术理念,是要在社会激流中完成动态的实验和创新,做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的实验艺术。它致力于引导学生超越小我的小情绪小趣味,在社会的历练中脱胎换骨,获得大我,从而获得艺术创新的源源不绝的能量,在社会中承担其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完成内外、公私、艺术超越与社会责任的贯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