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说中国有两座文学里程碑,唐诗、宋词,其实从先秦开始诗就已经没落了,先别急着骂娘,且听我分析,什么是“诗”有些文献说从轩轩黄帝时代就有了,朝会前唱的歌,祭祀场合唱的歌叫诗,这个不可考证,现在可以考证的是诗从西周的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三四百年之间诞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风”相当于今天的民歌,地域文化色彩浓郁。“雅”分“大雅“和“小雅“,“小雅”相当于今天的ktv必点歌曲,是华语乐坛的流行歌曲,是贵族饮宴时唱的歌,“大雅”相当于今天的国歌,是朝会时唱的,相当于今天升国旗时唱的国歌。“颂”是太庙里唱给祖宗或者祭天时唱给神灵的歌。因为不同唱场合唱的歌所以就风格内容迥异,后来发展成写诗的艺术手法,故言诗有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可是诗的作用不仅仅于此,诗成为了官方和老百姓之间的沟通的媒介,朝廷让采诗官到民间听老百姓唱些什么歌,然后根据老百姓唱的歌词诉求制定执政方针,诗言志,它代表老百姓的所想和渴望,统治者通过这个就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可是孔子谈诗的理念是教化民众,文以载道,让人从诗中得到学习。比如孔子解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把一个描写美女的画面解释成“绘事后素“,说质地好才能锦上添花。他是这么理解诗的,所以诗又多了一层意思,那就是文以载道,可是从先秦以后的诗,从文以载道,变成了娱乐性质的文字,咋看之下唐诗似有延伸趋势,拓展到山水田园,发展到空灵感,画面感,可是就少了文以载道的哲学感,文以载道,那么什么是“道”?“道”就是哲理,对生命的反思,活着的意义,万事万物的规律,那么这就得又谈到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诗,诗就是格物,诗的框架只不过是一种宣泄的媒介,灵魂就是格物致知,格物是为了认知,所以诗承载的是哲理,没有哲理就会沦为娱乐,所以诗的地位每况愈下,就是因为不能承载人生的大道理,要是能用诗写出人生的哲理,何愁诗萎靡不振?我个人写诗这是第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造句,第二个台阶是画面感,第三个台阶是格物致知,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再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诗必须有格物致知这个境界。儒家才是诗的正统,这也是孔子删诗的目的。格物是为了解事物的本性,然后从多个纬度去写真理,不怕写出萎靡不振的诗,孙武以兵法入道,鬼谷子以纵横捭阖入道,那么诗也是远古留下来的载道媒介,所以就看怎么发挥它。要拿绘画比喻诗,那么诗三百篇算是写意画,唐诗只能算素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