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空,天气晴好,和老婆有约徒步钟潭。
今天的徒步,不仅仅是山水之旅,还是文化之旅。
仅能通过一辆小车的乡村公路。目的地,徒步钟潭的起点在乌珠岭下村,导航显示距离33公里,时间要1个多小时。过了一个文化古村落——后溪村,后面的乡村公路,尽管也是柏油路,但是只有一个车道的宽度,而且弯道很多,开车要小心翼翼,还要随时注意对方是否有车辆过来。
大哥不知有“钟潭”,大爷清楚环线走向。到了乌珠岭下村,停好车,停车场好不热闹,来这里游玩的人不少。沿着徒步路线,路遇一农民大哥,想确认一下路线,大哥不知道钟潭,也许他没去过,或者本地人不叫“钟潭”。稍后遇一大爷,打个招呼,大爷已经84岁,说话中气很足,还上山砍毛竹。问我们是不是爬山,从右边上左边下来绕个圈,和地图轨迹一致,看来大爷知道这条路线,这片山他熟悉。
远眺瀑布闻声而动。约走2公里,从山脊绕进山坳,就听见远处传来瀑布的轰鸣声,到视线开阔处,清晰看见对面深山里藏着一个水量充沛的大瀑布,一阵小激动,遥看瀑布挂前川,想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句子,该是描写瀑布景观的吧。十分期待走近瀑布的跟前,感受被称为“上善”之水,磅礴而下的气势。
偶遇山友打卡摩崖石刻景点。约行3公里,接近瀑布了,看见路径的下方有人,互相打了招呼。叫我们下去看看,下面是一个景点,被茂密植被遮挡,我们仅下了不到10米,就看见一大片黑褐色向下倾斜的崖壁,一块巨石矗立在崖壁上方,巨石上有摩崖“维摩座”三字,巨石前有三个石刻蒲团,据三个山友介绍,以前有和尚就在这里打坐修行。
小学生钟潭野炊。来到钟潭上方,只闻其声不见其潭。有四位重装的驴友刚好经过,告诉我们从哪里下去,说路很陡,有铁链,狗狗下不去。老婆一听,打退堂鼓,就陪狗狗在阴凉处休息等候。
下到钟潭约二三十米,都是野路,只能抓住树枝或岩缝,最陡峭的地方有固定的铁链供游人攀爬。终于来到钟潭前,来之前在山友的游记里看过钟潭的倩影,被吸引过来一睹芳容,今天一看,感到比图片更加雄壮有力,瀑头喷涌而出,水量丰盈,瀑布跌入潭中,声振山谷,崖壁和潭底形如一口大钟,大概因此得名吧。在钟潭岸边,几名老师带着十几个小学生在春游野炊,架起火堆烧烤,有烤肉,烤玉米,还有煮方便面,学生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好几个坐在潭尾的礁石上,看起来十分惊险。
老师见我一个人,也是好奇。告知老婆担心危险就不下来了。老师说,不是有铁链吗?狗狗也可以下来啊,放包里就是了,看来在老师眼里,这根本不是事。从一女学生那了解到,她是市区江南某小学的学生,原先读私立国际学校,来的学生不是一个班级,也不是一个学校,他们都是攀岩的学员,今天是老师带他们出来春游。难怪那带队老师会觉得下到钟潭是很简单的事,原来是高手。
三文化人石板桥拓片。离开钟潭,我们去往齐云寺。寺前的台阶,路基宽阔,条石精美,零星的大础石散落在路边,来到寺前,远处有三幢现代的土坯房,显然不像寺庙,也没有烟火。在最中心的位置,都是断壁残垣,一些石质构建散乱的堆积,形似圆明园的大水法。
离开齐云寺,需要经过一条小石桥。又遇摩崖石刻前遇见的三个山友,他们是师生关系。据一位山友说,齐云寺是抗战时期,被一股从义乌方向过来的日本兵烧毁的。日本侵略真是无恶不作,在深山老林的寺庙也不能幸免。
看见三位山友正在给小石桥的桥名题刻进行拓片。桥面由两块石板并排铺成,他们在桥名上给纸张上墨,动作非常熟练和专业。说这是清代的一种造桥形式,两头有个基础,石板放上去后,越踩越牢固,非常巧妙。一经介绍,朴素无华的小石板桥似乎散发出历史的光芒,像一位曾经貌美如花的小家碧玉,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端庄贤惠。我们看了拓片揭纸过程,桥名清晰可见“积善桥”,只是造桥年份和印章还不够清楚,他们打算再拓片一次。
聊天中得知,他们中的老者曾经是文化局的,现在经常做一些乡间文化收集的事情,补充都地方志里。我说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老者说,如果没人去做,一些历史在我们这一代就断掉了。对他们的行为心生崇敬。
路边摘野菜,添个纯绿色的蔬菜。徒步5公里,来到基根路,应该是给村民运木材的拖拉机通行的,突然冒出三台路虎越野车,看来也只有这路,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路边大片野菜冒出绿油油的新叶,和老婆一起摘野菜,野菜太多,像老鼠掉进大米缸,还好我们要的不多,晚上添个蔬菜即可,才得以自拔。
2023.4.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