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午睡的科学依据?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相关研究可以证明,午睡是人体的自然需求。
在中午之后,人的核心体温会有微降,产生稍事休息的想法。伴随认知功能下降的现象,如行动变迟缓、反应时间变慢,被称为“午餐后低落”(post-lunch dip)。
有不少研究指出,养成适当且规律的午睡,可以减轻压力,提高专注力与认知能力。
Q2:白天补觉要注意什么?
首先要注意【时间长度】。午睡尽量不超过半小时,以免占用晚上的深度睡眠时长。
还应注意【具体时间点】。补觉不要过于接近晚上,在夜晚入睡前8小时补觉,就可能会导致浅度睡眠的增加。
Q3:周末补觉可以补回工作日欠下的睡眠吗?
不可以。 “补觉”是个伪命题。实际上,睡眠不可随意补偿或储存,睡眠缺了就是缺了。
睡眠不像饮食,饿了多吃可以补回来。睡了一顿饱觉后的神采奕奕,很可能只是睡眠能够本身缓解疲劳感。
从根本上看,睡眠是一种主动的、是恢复精力所必需的休息过程。
感到疲劳,就说明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睡眠,机体生理功能即将接近最大限度,应当立刻睡觉。
若是感到疲惫时依然硬撑,在不该休息时拼命睡觉,而到了该休息时又睡不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规律作息,影响身体机能。
Q4:为什么越睡越困?
一觉睡到快中午,本想假期补个觉养精蓄锐,醒来后却越睡越困、越睡越累。
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导致的。睡觉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升高,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的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
卧室紧闭不通风,那么睡眠时间越长,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越高。大脑的执行能力会下降,难免就会越睡越困。
特别是10小时以上的睡眠,可使血液中蓄积的二氧化碳变成天然麻醉剂,令人昏昏沉沉很难清醒,这种情况被称为“睡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