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反映,用院长教的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还是没去参加考试。
我让家长描述一下事情经过。
孩子在学校违反了纪律,老师也批评、处罚了,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跟孩子聊聊,再违反纪律有两场考试就不让孩子参加了。孩子回家后,家长说:“老师打电话说了你违反纪律的事,是这个情况吗?”孩子一听就恼了:“是这个情况,老师都罚过我了,咋又叫家长类!那我就不去考试了,你去给我请假吧。”
家长说:“那咱接下来谈谈你为啥不想去考试了。”
结果是孩子没有参加两场考试。
家长可纳闷,按院长教的了,咋没用呢?
我一听就笑了,院长不是这么教的。
第一个点,院长反复强调客观描述性语言——老师打电话说了你在学校的事,但妈妈不在现场,不知道啥情况,儿子,如果你愿意,可以跟妈妈说说发生了啥吗?
咱的说法,实际上已经站在老师的一方了,相信老师说的了。所以孩子才觉得老师来告状了,是咱直接出卖了老师。孩子出现了对抗情绪,本来孩子在学校有6分委屈和生气,跟咱一说变成8分了,甚至到10分要爆炸了。咱成功了把矛盾升级了。
问孩子“为啥不想去考试”这跟孩子说不上学了咱问孩子为啥不上学了是一个样。
实际上咱如果客观描述语言问完,孩子叭叭一说,咱要说的是妈妈听明白了,你是咋看待这事儿的?而不是咱去替孩子作主给孩子请假。
家长说:“孩子的意思是让我请呀,我是按孩子的意思,我不是替孩子作主了。”
这就像陈彦东老师讲的案例,孩子问是让叔叔送还是坐公交,咱把问题反抛给孩子,就是咋弄?那咱家这个问题就是:那请假咋请?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院长一个连线讲得特别清楚。就是请假,那妈妈是将军,你是指挥官,你不得指导指导妈妈?妈妈可是要单枪匹马去找老师呀,咱娘俩不得密谋一下?而不是直接就扭头去找老师请假,让孩子置身事外。
家长听了很受启发。我们永远不要篡改院长的内容。
有一个家长说,用了院长教的和老师沟通的流程也没见有啥用,这次老师拍照发了孩子的卷子,感觉不能用院长教的法儿。
我说:“为啥不能用?老师拍照发孩子的卷子,让咱严加管教,这是标准的和老师沟通的流程呀。第一步先表达庆幸之心,然后请教,再次表达感谢。你说你之前用了院长教的法,你把你跟老师的话发过来我看看。”
家长发过来,我一看就笑了。
老师反馈孩子的问题,家长马上表示自己忽略孩子了,孩子在家就爱耍个小聪明……
我说:“院长啥时候这么教咱的,不学习的家长就能发出来这样的话。咱说咱忽略孩子,咱都忽略了,老师凭啥理儿要重视?老师反馈孩子的问题,咱马上上去又踩踩孩子,暴露孩子更多的负面问题。这个时候要咋说?马上说孩子在家好的一面,在老师听来会是辩解,所以要有个铺垫,老师,这么多孩子你能关注到我家孩子的这些问题,真的庆幸,还是那套话,然后告诉老师,谢谢你老师,不然我还不知道孩子有这样的一面,我就知道以后在家努力的方向了。感觉到了,再不动声色说说孩子在家正向的一面,比如帮助带弟弟妹妹,自觉主动看书,让老师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正向信息……”
家长回到家专门翻开实操班的笔记看了看,说:“确实如奋赢老师所说,院长教的里边根本没有说孩子如何如何不好的事,我这个学生学习了,没有进行复习……”
我刚学习的时候,听到院长说不要更改他教我们的话,我也不信这个邪,但是稍加改动确实没效果。入了几回坑之后,我老实了,听话照做,咱学的是家庭教育实操班,不是创新科技班。咱还没学到位没学熟练,创新的结果一定是掉沟里,完了还得出个结论说院长教的没用,学了个寂寞。院长的名声大抵都这样被败坏了。
真相不是学的没用,而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妄加改动。
听话照做,持续不断地努力才一定会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