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私人重地,非诚勿扰!
读书,尤其是非功利读书,其实和抽烟、喝酒、看电影及与美女聊天,在某一方面有着相似的价值。
譬如放松。窗外细雨纷纷,迷迷茫茫,躺在床上,手捧一卷书,正巧读到《红楼梦》宝玉雨夜来探访黛玉,一番情真意切的谈话后,黛玉感动不已,且读曹公文笔之妙: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 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 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 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 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读书人也为一对小儿女的纯真感动。抬头看看窗外的雨,内心无限美好,一时紧张的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
譬如愉悦。七八月间,热气腾腾,蝉声鼎沸,让人躁乱。这时独守小小书房,吃块西瓜,从书架上或者书堆中抽取一部《笑傲江湖》,随着令狐冲大侠纵横江湖,不亦快哉!读到桃谷六仙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犹如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禁不住哈哈大笑,暑意全消。
读书是件私人的事儿。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主,与别人无关。张三说《封神演义》真是千古奇书,山人我翻了两页,看不进去,还是喜欢太史公的《史记》,那便扔下《封神》,拾起《史记》,自己的事儿,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读书也要对自己的胃口。只有你自己知道,爱吃酸甜,还是苦辣,别人的菜,如何好吃,只是别人的经验。就像《红楼梦》,台湾白先勇先生,推崇120回本,佩服得五体投地,厚厚的两大本解读,同时不忘批判其他版本。山人读了《石头记》几遍,每每读到八十回后,看不进去。感觉前八十回是农家柴火炖的红烧肉,肥而不腻,满口溢香。到后四十回,犹如啃生猪头,不仅咽不下去,胃里反酸水,想吐!
幸亏读书是件私事儿,不必因为白先生是文学家,又是桂系白崇禧将军的儿子,就一定要卑躬屈膝,口是心非夸赞一百二十回本的妙不可言。
我呀,还是跟随自己的感觉,继续读八十回本石头记。虽然残缺,但是货真价实,仿佛断臂的维纳斯,自有一种天然风流。
读书,要读出快乐。《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曾国藩说过: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也!自己的事儿,干嘛不乐呢?苦大仇深,头悬梁,锥刺股,想想都瘆得慌。变态的学习,必将带来变态的心理。平和中正,沉静清雅,读书须读出高雅的意境。
人生短短数十载,掐头去尾,抛去懵懂无知的幼年,疾病缠身的晚年,再除去吃饭、睡觉、交通、洗漱、发呆、磨牙、剪指甲、看帅哥美女、被领导批评、被狗追着咬的时间,真正剩下属于自己的时间,有多少?
眼睛一闭,一生结束,流水落花春去也,却道天凉好个秋。能遇上好书,读到好书,内心充盈,总感觉不负我心,不负此生啊!
《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董遇是个大学问家,人们纷纷向他求学。董遇说:要重复读书,多读其义自见。弟子们哭丧着脸说:老师啊,没时间啊!董遇说:告诉你们一个秘诀,抓住“三余”,解决问题。‘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言外之意,只要有心读书,总是可以挤出时间的,好像海绵里的水。
现在科技发达,阅读载体已经不限于纸质书籍,可以手机阅读,可以APP听书,随时随地,拘束更少,对读书人是件好事。又恰逢四十多年的和平时期,我们是多么幸运。
喜欢宋代叶采的一首诗:
双双瓦确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几只小麻雀瓦上蹦跳,悠闲自在,影子被阳光投到了书桌上,点点杨花,轻悠悠地飘进了砚台里。屋里仿佛没有人。真的没人?不,主人正在读《周易》,一时入迷,象数理占,不亦乐乎,偶尔抬头,发现春天都过去很长时间了。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一种幽默的味道,写出了书迷的专注,浑然忘却时间,也不被外面的事物打扰。
一天中有几刻光阴如此度过,妙不可言!
一生中有几多光阴如此度过,可无憾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