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作者: 秦家炎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9:38 被阅读12次

    又到写作日,可以无一头绪,不知道写些什么。从开始写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始终体会不到写作做的意义,只是一味的表达。

    在学习认知神经科学时,洪兰教授已然告诉大家,倾听是最好的沟通,而写作就应该有像倾听一样。虽然文字在表达意图上远逊于语言,而语言又逊色于意图。释迦牟尼就有过一段关于语言的形容,他说“我所知(关于佛经的真谛)入树上叶,我所说如掌上叶。”由此可见释迦牟尼老爷子早就意识到言语改变表达意图,而文字就更加容易产生歧义。因此,现今法律文件往往要有很多制约条件才能把一件事表达清楚,而人们日常言语交流在于特定场景中的意会,一旦失去背景或环境,则语言毫无意义。实事上就连书籍往往会因为丢失了社会大语境而变得难以理解,甚至被曲解。

    对于我们今天读那些古典作品,如果不能还原当时的社会情景,那些文章就很难有正确的读法。比如老子的道德经,现代人如果不了解一个背景知识,很难想象老子为什么那么反动。老子所处的时代,文明人居于中原,而在中原周围还有野人,也就是原始氏族部落。老子对比中原人和原始人的社会环境,提出文明并非进步,进而其文中各种讽刺文明的现象,由此就可知他的意图。像老子这样被曲解,很大原因是不了解,甚至不愿去了解这些背景而造成的误读,在很多书籍中都有。再比如西游记的读法,西游记中三大势力:西方教、道教、天庭。三方势力角斗形成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如果没有这个大背景就只能读成小人书了。

    因此也就给我们一个观念,理解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社会要了解他所处的底层背景,理解了它,那么就能读懂很多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h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