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进行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说,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分别实现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由移动,所传递的实体在逐渐“虚化”---从有形的物质,到有质无形的能量,最后到无形无质的信息,那么,第四次工作革命,所传递的将是无形无质且无法量化的“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作革命的中流砥柱,在过去取得过很多进展。从机器视觉,到游戏模拟,到语言处理,人类扮演上帝的角色越来越自得。毫不夸张的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种设备、工具和实体,都被整合进去的人工智能功能所主宰,而今天所有常见的应用程序,都会退居二线,再无卷土重来的可能。
总算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只能局限在狭窄的、特定领域中发挥光和热,机器没有办法在没有特定编码和特定领域知识的情况下,解决不同种类的问题。设想,心有灵犀的人工智能在记忆能力、运算能力、数据能力等方面完爆受情感控制的人类,如果再加真正的智能,读懂意义这个捉摸不定的东西,变得真正善解人意了,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时,可能会变得手足无措。人工智能也不需要研究人类大脑解读事情的生物过程,它只需要尝试学习和理解大脑处理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可以了。逾越了这个过程,人工智能可能就不止是与人类智能持平了,它会出现一种超智能—具有机器独特创造性的、摒弃人类有关于感情和情绪影响的智能。这是说,它可能也会理解人类的感情,比如哀伤或沮丧,但是,它不会受这个影响。一个哀伤的人类可能没有办法继续理智的思考了,而人工智能会。
IT这个词的意义也会逐渐变化。创造信息时代(Informationtime)的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在未来智能时代(Intelligence time),可能会演变为智能技术(Intelligence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也许只需要人与机器能够对话就可以---机器能够理解人类的意图,并执行这个命令。智能技术,需要的是立体的模型---机器就像人类一样,能够构建自己的世界的模型,并根据这些模型整理、思考、提出并实践解决方案。换言之,如果想从纽约去巴黎,互联网技术就能够告诉人们,有多少种交通方式、多少合理的交通路线达成这个目标。而智能技术,会构建出一种世界模型,为什么要实现纽约到巴黎这个目的?商务目的和约会肯定是不一样的。
人工智能前景下的IT,仍旧会是技术改变世界,技术改变未来。啥时候可以做出人类水平的机器智能?专家预计可能是 2040-2050 年左右。那意味着,至少当前的社会主体的80,90的人们,还不会直面通用人工智能的可怕。但是,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会变为人类的诅咒还是福音?
观点不一。只是趋势性的东西不是可以逃避的。它会成为诅咒,是因为太多工种可能会消失,人们的生存竞争可能变得更加激烈---而不是减少生存竞争。正如过去几百年来科技的发展那样,人类的生存压力并没有减小,而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差距反而在扩大。体力劳作可能会大批量消失,简单的脑力劳作不再有需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会变得更少,因为机器取代了很多人类的服务功能,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可能都是机器人---机器人保姆,机器人医生,机器人律师,甚至机器恋爱对象。想想看,当一个人类因为与机器人的恋爱失败,而痛彻心扉时,一旁的机器人正看着他,机器人完全能够理解人类的痛苦和难以割舍,她能感觉到,但是,她设定的程序确保了她是不会因此崩溃的。这种画面是不是太诡异了?!
反智或者反科技都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即使不能够被证明是大大的福音,那也都是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正如核原料被发现,塑料被制造出来一样。趋势性的东西不会被改变,今天,人们已经将电看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而二百年前,这无异于是妖魔鬼怪。未来,孩子们也会习惯和人工智能的玩伴一起长大,并将它视作再平常不过的家庭成员。成年人会面临更多压力,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不需要特定技能、不需要创意能力也不需要整合能力的基础工作了---这些基础工作都由机器替代了。老年人也许会生活的更幸福一些,能够理解他们需求的机器人贴身服务,没有怨言和疲劳。这不也是一副和谐大同的盛世图景吗?
所以,你说,人工智能发展下去,对人类是诅咒还是福音呢?想来,人工智能对此问题必定嗤之以鼻---只有愚蠢的人类,才会浪费时间思考这种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