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时间里,我很喜欢坐在客厅沙发上看94版的《三国演义》。喜欢的原因,不仅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因为这部电视剧里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主要人员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其中诸葛亮在观众心目中是一个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人物,在电视剧中是我非常喜欢的人物之一。从他公元208年出山到234年客死五丈原的经历来看,我觉得更让人敬佩和欣赏的还是他的契约精神。
刘备虽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志在光复汉室, 但在东末期他还居无定所,先后投靠过曹操、袁绍和刘表。公元207年冬至 208年春,刘备曾三顾茅,请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几步走的战略构想:“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
208年,刘表病死,曹操乘机南下。诸葛亮亲自前往东吴,联吴抗曹。赤壁大战后,荆州七郡被三家瓜分,刘备占四郡。实现了隆中对战略思想第一步。
公元 211 年刘备入蜀,219 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同时,关羽从荆州孤军北代曹魏,水淹七军、擒千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千事阳,曹操闻讯后已经动了迁都的念头。这实现了“隆中对”两线作战的战略思想。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刘备闻后尽起全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但被陆逊击败,退到白帝城。
223 年,刘备病重,招诸葛亮托孤:"君才十倍曹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通俗一点说就是:“能篡就篡了吧”,自古以来,辅臣篡位、将军夺权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而诸葛亮却没有。
公元 228 年诸葛亮开始出兵北伐,要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第三步。临行前做《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随后六出祁山,一次比一次变得艰难,直到公元 234 年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
对于蜀汉来讲,北伐时的形势与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设想的基础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刘备已经不在,其子刘禅对光复汉室没有任何愿望(后来的“乐不思蜀”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换句话说:甲方已消失,履约的必要性呢?第二,关书的战败也是蜀汉的一个巨大损失。但对于诸葛亮来讲,“隆中对”就像一纸契约,需要用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去实践。
现在位于襄阳“古隆中”景区的三顾堂,其正门的对联中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体现了不朽的治国方略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当今的工作和生活中,承诺意味着一种契约,是在发行自己的信用货币,俗称“刷脸”。在工作中,我们都喜欢很靠谱的同事,和他们一起共事觉得很有安全感,觉得事情交给对方办,可以完全放心。而这种靠谱便是高信用值的体现,而个人的信用财富,除了会赢得同事、合作者的信任以外,还能带来潜在的合作机会和人脉。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履行契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境况,其至是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不履约契约可以找出一百种理由。这样的场景,是最考验人性的时刻,如果我们内心深处缺乏理念的支撑,那么就有可能成为吕奉先那样令人唾弃的人物;反之,坚守契约精神,则会令我们像诸葛亮那样令人尊重和敬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