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次成长》读书笔记

《二次成长》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4-02-12 10:40 被阅读0次

    《二次成长》

    “对于任何一种缺失,不去试图掩盖或毁灭它,而是把它变成值得信任的伙伴。

    寻找早年印记(1岁之前)

    我和世界建立信任的开始

    在听到婴儿的声音时,能够及时地给出回应,也许这个回应并不那么完美,因为谁也没有办法准确判断出究竟婴儿是无聊了、饿了,还是拉肚子了。但是第一时间及时去一件一件确认,这个和婴儿互动的过程会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哦,原来我发出声音,是有人可以听到的,并且能够得到回应”,这就足够了。

    而不健康的存在感会让婴儿陷入一个怪圈,一开始正常音量的哭泣,发现没人搭理自己,也许照料者可能正在忙,或者嫌婴儿烦懒得管,总之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于是可能哭得更大声了,认为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关注。可是照料者可能会更加恼火,于是继续用忽视或者责骂这种会让婴儿产生原始恐惧的方式进行回应。那么这个时间点,可能就是人生的分岔路口了。

    和亲近的人(大部分时候是母亲,以下都用母亲代指)的依恋模式,比较经典常见的就是四种模式,分别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冷漠型依恋。

    可人生在某个阶段,总会有不同的优先级,一个家庭要作为一个团队来努力,我这个朋友也很荣幸我能成为她的支持系统。

    2 初现自我轮廓(1~3岁)

    学会和内心的“小恶魔”相处

    3 建立自我价值(4~5岁)

    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多余

    如果在这个年纪,你因为贪玩,摆弄家里的一个电器,结果坏掉了,自己很内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父母或者其他照料你的人会作何反应呢?是把你拎起来打一顿,用指责你是坏孩子的方式来惩罚你,还是耐心地跟你讲解家里使用电器的规则,并和你一起把电器送去修理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对内疚感的基本反应就会建立为“内疚感是可以表达的,并且有面对和解决的方法”;如果是前者,则有可能是“内疚感是不好的,而且尽量要隐藏它,不然自己就会受到惩罚”。假如侥幸逃过了,这份内疚感还压抑在心里,即使没有外界的惩罚,自己也会找机会去让自己受到处罚,从而实现消除内疚感的目的。

    用惩罚自己来消除内疚感,这样的方式是通过模仿自己曾经被对待的方式习得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攻击甚至可能会转化为报复,也就是对别人的攻击,因为在我们越来越不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开始质疑别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自己的内疚感是由别人引起的,我们会责怪他们为什么要做让自己内疚的事情,因为自己在内疚感产生之后会自我攻击和惩罚,进而这种逻辑关系会演变为:为什么别人要做让我自我伤害的事情?所以容易自我攻击的人,很有可能也会苛责别人,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接纳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所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下意识地会使用惩罚的策略,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有意无意地也伤害了别人。这样我们就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成了完全对立的两面,处处都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责任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心理概念,因为它和道德可能是有重叠和交集的,所以我们最终需要区分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低责任感究竟是意愿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只有区分了这个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责任感。

    第一步:区分意愿还是能力。

    第二步:意愿问题的解决。

    如果存在意愿的问题,说明影响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原因藏得比较深,在我们的意识层面还没有真正看到问题的根源在哪儿,这个时候是潜意识在替我们做决策。这样的情况会阻碍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发展,因为如果我们很排斥一件事情,那么第一反应大概率是逃避,感到安全的同时,我们也会错失很多机会。比如我之前独立完成项目时感到更安全,推掉了很多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但我也失去了很多在事业上成长的机会,发展得非常缓慢。

    第三步:能力问题的解决。

    如果意愿足够强烈,只是缺乏能力提升的方法,那么有一个可重复使用的方法推荐给大家,名字叫做“我想想办法”。害怕承担责任或者害怕独立的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反应是无能为力的绝望,总觉得一件事情发生了,就再无回旋的机会,这种绝望感是让人想远离责任感的一个核心原因。那么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是,当你产生绝望感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简单的话,也许就可以扭转乾坤,那就是“我想想办法”。这句话的暗示力量非常强,你甚至未必需要真的想出什么办法,就能够一下子把你从负面的恶性循环里拉回到并非真的绝望的现实中。这短短的几句话可以向你的大脑传递很多信息。

    无价值感背后的漫长链条

    涉及的概念串联在一起。先来看主线条,信任感→主见→价值感。只有当我们对生存的世界有最基础的信任感,我们才能够放心地和它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机会建立主见,主见的形成又会促使我们完成更多的任务和目标,从而体验到价值感;反之,如果我们的信任感不足,我们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被这个世界无条件地爱着的,那么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无法形成自己的主见,总是会担心和别人关系的破裂,如履薄冰地生活。如果连基本的生活状态都是紧张的,我们就会排斥去挑战和探索这个世界,回避做很多事情,那价值感就很难建立起来,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和价值。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开始大学生活或者开始工作的时候,自己遇到过哪些挑战?在遇到挑战的那一刻,自己受到过怎样的冲击?大家是否能感觉到自己心里有一股力量在和这些挑战或者冲击发生对抗?如果你能感受到这种力量,那么可以为你寻找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方法工具箱:重塑价值感

    第一步:心理意识准备。

    一定要先建立的一个意识是,价值感无法通过一个什么技巧或者什么外在的奖励就神奇般地获得了,然后再也不会离开你。往往让你越快体验到价值感的事物,也是越容易让你失去价值感的。比如考了好成绩获得了价值感之后,没多久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殆尽,需要下一次的好成绩来“续命”。连续好几次好成绩带来的价值感,在偶尔一次考砸的情况下,就可能会被全盘抵消。

    第二步:记录价值感闪现时刻。

    参考“被世俗标准干扰的价值感”这个标题下提到的对价值感出现时刻的定位描述,一定是感受到你心里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你产生了反抗或者想要挑战的冲动或想法,那么这个时刻就是你的价值感的闪现时刻,一定要把它们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要写明时间、地点、场景,以及最重要的——什么让你产生了想要反抗或者挑战的冲动或想法。

    第三步:注入价值感事件。

    在第二步中,如果积累的价值感闪现时刻足够多,那么你会慢慢感受到自己价值感的轮廓,然后按照这个轮廓(哪怕是个模糊的轮廓)的指引,逐渐在你的生活中注入价值感事件。为什么是“注入”呢?首先一定要慢慢来,不能太过挑战你本来的做事方式,否则你会比较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其次,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和你本来的生活习惯相差太多,不要逼迫自己去做太过超出舒适圈的事情,这样的价值感事件才能和你本来的生活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不容易出现排异反应。

    4 重塑自我心智(6~11岁)

    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第一,能力:自己是否有做一件事情需要的知识或者技能。

    第二,努力:自己是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付出了力所能及的行动。

    第三,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

    第四,运气:个人自认为任务的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第五,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第六,其他因素:除了上面的原因外,是不是有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的一个自卑情结,他的定义是:当某一个问题超出个体的适应程度或能力范围,并且承认绝对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5 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在危机、孤独和叛逆的夹缝中,守护自己

    青春期,所有潜藏在我们身上的闪光点,或是曾经遗留在我们身上的坑洞,都会在这个阶段被放大。爆发之后,我们会进入一段较长的过渡发展期,“自我”会发生剧烈的重组,这种重组会促使我们从多方面的不成熟走向完全的社会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困难或意外,重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般可能会有四种重组的结果,分别是同一性早闭——逃避、同一性延缓——叛逆、同一性扩散——迷茫和同一性获得——个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次成长》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od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