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节气,今年白露与往年大不相同,它属于60年一遇。
今天(9月7日)农历是八月初五,现在迎来了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白露节气的到来也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始,给人带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秋气渐深,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如果大家清晨出门散步,仔细观察路边小草,应该就能看到晶莹剔透的露珠了。
从处暑到白露这段时间,就是夏秋缓慢交替的过程,暑热逐渐消退,秋凉悄然而至。但由于我国疆土面积辽阔,南北跨度极大,也导致了气候上有些不同步。目前来看,北方广大地区已经能明显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了,而南方局部地区甚至还有超过40℃的高温天气。
有句农谚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农谚的主要说明了处暑和白露两个节气的不同点,处暑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而白露则代表着天气开始转凉。
十八盆是指洗十八次澡,具有夸张成分。
“白露勿露身”则是告诫人们到了白露节气,天气已经明显转凉,尤其是早晚温差加大,不宜再像之前那样赤膊露体,以免着凉感冒。白露时节,人们应该开始注意增添衣物,保护好身体不受寒冷的侵袭。
白露时节是一个气候变化非常明显的节气,元代文学作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这样描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白露时节,由于天气逐渐转凉,夜间水汽凝结成露水,附着在地面的植物上。在五行学说中,秋天对应着金,而金色是白色,因此用“白”来形容秋天的露水。这里的“白”不仅指颜色,也暗示了气温的下降和天气的转凉。
而今年的白露被人认为是60年一遇,它非常不一般,与往常年白露主要有5方面不同。
第一个特点:今年白露是晚白露。
天文学中普遍认为,在农历七月份的白露,称之为“早白露”,而在农历八月份的白露则称为“晚白露”。今年白露是农历八月初五,按这个说法就是所谓的“晚白露”了。
关于早晚白露,民间也有相应的农谚:早白露,湿漉漉;晚白露,凉飕飕。早白露湿漉漉,指的是白露时节雨水较多,降雨频繁,导致地面和空气湿度大,给人一种潮湿的感觉。晚白露凉飕飕,白露时节气温下降,天气较为干燥,降雨较少,昼夜温差加大,尤其是在晚上和早晨,人们会感觉到明显的凉意。
第二个特点:今年白露是公白露。
你可能不知道,白露也分公母!具体是按照白露当日的农历来区分,如果是双数,则是母白露,如果是单数则是公白露。今年的白露正好是农历八月初五,是典型的公白露。
关于公白露、母白露,也有相应的农谚:“公白露,三九冻死牛;母白露,三九暖烘烘”。这句谚语意味着如果白露是“公”的,那么接下来的冬天可能会非常寒冷;如果是“母”的,则冬天可能会相对温暖。当然了,这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规律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大家也可以期待一下,看看今年冬天到底是冷还是暖。
第三个特点:今年白露是上午白露。
按天文测算出来的结果,今年白露是上午11时11分左右,属于上午白露。民间有说:上午白露冷飕飕,下午白露热死牛。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白露节气在上午到来,那么之后的天气会相对较冷,而如果是在下午到来,则之后的天气会相对较热。
按照这句农谚的话,今年白露是上午白露,预示着白露之后天气会较快转凉。不知道川渝地区的家人们看到之后会不会感动,毕竟全国最热的地方就是川渝一带了,川渝地区的家人们应该是最盼望天气转凉的了吧。
第四个特点:今年白露是在月初。
今年白露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五,也就是八月初就到了白露。民间有农谚“白露在月头,来年必定愁”,可能意味着如果白露早到,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导致来年的粮食短缺。因为白露是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白露早到,气温可能会比往常更早下降,从而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对于那些需要较长生长期才能成熟的作物,如稻谷、玉米等,这可能导致作物无法完全成熟,产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来年的粮食储备和农业生产。
第五大特点:今年白露日子逢单。
这一特点与公白露正好相对应,今年八月初五是白露节气,农历日子正好也是逢单数。根据农谚,“白露逢单,地下不干”,意味着今年白露之后可能会有较多的降雨,农民朋友们可能需要准备应对湿润的土壤和可能的阴雨天气,以确保农作物的收获和储存不受影响。
当然以上的说法的导向是民间谚语,至于今年冬天是否特别寒冷,现在不能完全肯定。但是根据我市的气温变化,今年比往年气温偏高0.9度,夏天越热,冬天越冷,这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明年的年景是否会庄稼欠收,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言。但是有一点可以相信,谚语来自于生活实际,它的可信度比较高。
(注:此文参考了部分科普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