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汽车已经走在大街上,智慧化小区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无数工厂正在进行工业4.0变革。似乎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是又让人类忧心忡忡。人类对高水平的机器感受担忧,通过想像成为了科幻小说、拍成了电影。其中,阿西莫夫在1942年创作的《我,机器人》中,提到了机器人三定律。以应对机器人高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机器人的失控。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在智商上高于人类的事件屡见不鲜,无论是围棋、象棋,人类都败给了机器人,让越来越多人对机器人的发展感到担忧,甚至希望停止对机器人的研发
在人与机器的社会中,机器的突破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便利与福萌,还是意想不到的灾难?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值到有幸看到《人,机器与社会》这本书。
《人,机器与社会》的作者埃尔廷· 莫里森早在50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人们对机器突破与发展带来的担忧,这本书更获得了麦肯锡奖。
在《人,机器和社会》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发展事件,表明了技术发展与人类困扰的矛盾一直都存在,从过去到现在。每一次的机器变革都会伴随着一代人的担忧。只是,无数的事件又恰好说明了,机器与人类社会一直都在相互适应中,技术的创新给人们带来的将是无限的可能。
01 创新与守旧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在《人,机器和社会》一书的开端,作者回忆自己在完成毕业论文那一年,在土木工程师叔公建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时间。
身为土木工程师的叔公精通建筑技术,而这栋房子就是他建的。甚至叔公还留下了系列的文章,装订成册。他叔公认为:人类正在拥有前所未有的制造力,而这种力量将会开辟“一个毁灭的时代”。叔父认为:这种力量将会摧毁旧的建筑,甚至是旧的习俗、观念与文化。无独有偶,霍金就曾经预言人工智能将导致人类灭亡。让人类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路上更是步步惊心。
在创新发展的趋势下,人类的担忧与阻碍一直都在。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的工场都是以手工业为主。随着机械的研发与投入使用,人才开始反抗。十七世纪就有织带子和花边的机器的工作暴动,这场暴动甚至是影响到了整个欧洲。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荷兰人在伦敦开设的锯木场就被本地的贫民暴行毁掉。而1758年,埃弗雷特制作的世界首台水力剪毛机,就是被10万名失业者毁灭的。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在机器变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人类的阻捞。当新技术投入到生产领域,很多人的生存技能将会受到挑战。对未来的恐惧,更让人类害怕接受。
只是,历史前行的很多事例,都在暗示着我们:创新将会人类发展的动力。如果,历史的每一次创新都因为这类的胆怯与阻捞,而无法前行,也不会有今天的现代社会。
02 人类一直在学习如何与创新共处
历史的发展没有“如果”,人类今天的高度机械化,正说明着人类一直在学习如何与创新共处。正是这种学习与共处,才有了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人,机器和社会》中就列举过很多例子。
自行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甚至已经有人认为自行车开始落伍,因为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电动自行车、汽车。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自行轮的发明者,在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一台独轮车可以承载比一个人还重的东西时,人类其实一直都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尝试。但是,正是有人大胆地尝试与创新,产业化生产,才有了今天的电动自行车、汽车。
作者又讲了海事天才的故事。一名下军官发现一种更为连续的海上射击方式。这种方式将会为战斗的成功带来更高的效率。但是,却被美国海军的上级军官公然抵制。虽然,不受身边的人认同,甚至是一直被阻挡,他还是越级向总统汇报。才让能力得到发挥,创新与技术为人类服务。
03 写在最后
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依赖创新。墨守成规的工艺,做得再细致并没有让产品发生质的飞跃。就如曾经是一个时代手机标杆的诺基亚,诺基亚的失败并不是工艺不细致,性能不够好。而是败给了创新与墨守成规,在智能手机横行天下时,没有智能功能的手机,只能沦为低价的老人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