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仨》第三部分(六)-(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们仨》第三部分(六)-(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作者: 琴弦月色hq | 来源:发表于2020-07-23 23:19 被阅读0次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杨绛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瑗的成长史,在父母的影响下,小小年纪便嗜书如命,把书籍当成最好的伙伴,让自己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钱瑗学着爸爸的榜样,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她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

    都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家庭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而杨绛和钱钟书夫妻俩成功的育儿方式,就是他们的言传身教。

    钱瑗于1937年5月在英国牛津出生。她是难产的,刚出生的时候浑身青紫,是被医生拍活的。因此,钱瑗的身体不是很好。

    钱瑗出生后的第一百天,随父母从英国的牛津到法国的巴黎。在巴黎生活期间,杨绛和钱钟书一边上大学,还要一边带小孩,十分辛苦。有人提议让孩子上托管所或交托给对门的邻居,但是他们都舍不得孩子,想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最好的教育。

    钱钟书在女儿面前,就是个老顽童,门耳着她的脚丫丫,还故意做出恶心呕吐的样子,小钱瑗就笑出声来。钱钟书总爱逗女儿玩,和女儿闹,不管钱瑗长多大了,他都依然把她当孩子,把自己当孩子王。

    杨绛和钱钟书在家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看书,小钱瑗看到爸爸妈妈看书,就会跑过去抢。于是杨绛夫妻俩就给小钱瑗买一只高脚凳,买一本大书。在爸爸妈妈看书的时候,小钱瑗坐在高脚凳里,前面摊一本大书,手里拿一支铅笔,学父母的样子,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

    杨绛夫妻于1938年8月带女儿坐船回国。当时清华隶属西南联大,校区在昆明,而钱钟书在回国前已获得到清华教书的差事,所以船才到香港,钱钟书便上岸直奔昆明而去。小钱瑗看着爸爸坐上小渡船离开大船,渐去渐远,就此不会来了,她直发呆。那个时候她还不会说话,杨绛也不知该怎么和她解释爸爸的离开。

    杨绛这个新手妈妈,对孩子几乎处于放养的状态,从不刻意管教孩子。小钱瑗一岁零三个多月了,还不会叫人,不会说话,走路只会扶着墙横行。后来钱家的长辈指出,小钱瑗的羊皮鞋太硬,穿了像猩猩穿木屐,给她换上了软鞋,她才学会走路。

    小钱瑗的记性特别好,过目不忘。杨绛带着小钱瑗住杨家的时候,两岁多的小钱瑗每天坐小表姐对面,旁听小表姐读书,就能把书中的内容一字不错地念下来。杨绛的大姐教钱瑗识字,她只看一眼就认识了,不用温习,全记得。

    小钱瑗晚上盼妈妈跟她玩,看到妈妈还要改大叠课卷(因为我兼任高三的英文教师),就含着一滴小眼泪,伸出个嫩拳头,作势打课卷。这已经让杨绛挺心疼的。《苦儿流浪记》害她这么伤心痛哭,杨绛只好把书藏过,为她另买新书。

    杨绛和钱钟书在养育女儿钱瑗的过程中,就十分尊重钱瑗,从不会压制她的天性,也不会因为望女成凤心切,而对钱瑗进行“揠苗助长”式的强制教育。哪怕再忙,杨绛也要自己带孩子,绝不会轻易假手于人。钱瑗开窍慢,说话晚,一岁多还不会走路,杨绛也不着急,给足了钱瑗“厚积薄发”的时间。

    杨绛和钱钟书明白,千言万语都不如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得有用,所以他们从来不会明确要求女儿钱瑗应该怎么样做,而是要求自己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第三部分(六)-(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sh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