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作者: 大莲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05:04 被阅读96次

    发布时间: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717 ℃  责任编辑: admin

        广海书院坐落在广海城西隅,头枕麒麟山,面朝西水关口,门通硖石街(今改为校道),南临建城指挥官之夏家庄(夏必振之故居),东近八仙桥。远眺可见南湾渔港与烽火台和溽洋台如在咫尺相望。

        正院原来是一连三进,背有后座和魁星阁。每进以木柱梁椽支撑。进与进之间隔一天井,旁有水腰和走廊。第一进左右两边各建一室,第二进是讲学之舍,第三进供奉五夫子之神座。后座是报功祠,是供奉捐款人之神主牌。两边有勒石碑文,记捐款人之芳名。魁星阁楼高两层,是藏经之室,如今日之图书馆。第一进正门前有石阶四级,门额上悬有红地金字木匾,上刻“广海书院”四字,落款是“吴丹桂书”。考吴丹桂是高要人,任新宁县令。门有石刻对联,联曰:“广南衣冠气,海滨邹鲁风”。院宇花檐绿瓦,门檐梁椽刻有浮雕,甚是壮观。正院右边是副院,一共五进,用作学生宿舍。后座西侧高处,建有四柱凉亭,名曰“观海亭”(已毁)。亭内没有石桌,供学生课余活动。院外周围有围墙,正门前有古榕一株,配合新种之树木、花圃,成为门前之花园。

        广海书院之前身是溽海义学,其旧地原在水松塘东边,近朝阳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由邑令康基田创建的。后因年久失修,风雨摧残,墙壁倒塌。至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广海各界人士有关心教育事业者,乃发起筹款重建溽海义学。办法是:劝捐抽拨(向各姓祖尝议抽)和入神主三种方式。款已筹到,但位置还得选择,因旧址地狭人多不适合办学。后来选定西门麒麟山下,那里地方空旷,但其地是陈启明祖受封之地,后经商得启明祖父老捐出其地,始奠院基。位置择定,几经经营,溽海义学乃重建成,由当时县令李延福书写“溽海义学”四字,在石匾落款是:“李延福书道光乙巳仲春谷旦”。乙巳即道光十五年(1835年),义学虽重建成,但经费缺乏,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得邑令林当世在县尝内拨出稻田近八百亩为学田,该田分布在都斛、浮石、上川和广海等地(广海北湾围有个土名叫义学围)。另拨海滩一段(由大洋桥冲口至南湾)和置有尝铺等为义学尝产。从此义学经费比较充裕了。

        溽海义学后来改为广海书院,是与台城宁阳书院同等并列,是光绪初年(1875一1908)广海左堂官梁荣寿曾主其事。

        原来溽海义学学舍,只有正座三进,副座一进。光绪十八年(1892年)聘请浮石举人赵天锡为山长,在此讲学,他倡议捐款重修和扩建书院,以下三都名义发出劝捐。这次捐款范围广,人数多,损款也多。扩建由光绪乙未(1895年)冬开始,落成于丙申(1896年)之冬,即用一年时间完成此事。学舍扩建后之规模已如上述。这次扩建所用材料,墙用青砖阶用石,柱栋梁椽多用坤甸,这可防虫蛀蚁蚀。院内通道以石筑级,各项做得周到。

        民国(1912一1949年)初建,学堂已兴,地方绅士议将广海书院原讲经制改办新学制,即命校名为“广海公立景星学校”,这校名之取义是以陈景柳(前清秀才)与陈星垣两位豪绅的合称。自赵天锡山长离开广海书院之后,书院尝产则被几位豪绅把持,每年只拿出些少钱办学。按当时院尝收入,足够办中学有余。民国十四年(1925年),邑人刘栽甫任县长,为了发展台山教育事业,曾发指令“推广小学”之后,城内已有小学数间,但无中学,当时广海教育界的陈国柱、冯干臣等十数人,倡议将广海书院改办中学。事刚开始,适陈祝三等股匪攻陷广海城,波动全县,此事乃作罢论。匪乱平定,城也光复,广海各界人士舆论纷纷,认为广海书院尝产要整理,景星校名要取消。地方各团体联合起来,组织“广海书院尝产整理委员会”,呈县批准,乃进行管理书院尝产。同时将景星学校改名为“广海区立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年)有位华侨叫陈象山,广海新彭村人,看到广海缺乏师资的培养场所,乃发出公开函,倡议将广海书院改办师范学校,但遭到豪绅反对,双方打起官司,当时县署采取折衷办法,将广海区立学校收为县办,改名为“台山县立第三小学”。陈象山的倡议又作罢论。经过数年,为了校名要符合地名,又改为“台山县立广海小学”。1930年正当抗日战争之时,政府推行“新县制”。学校因之有些改制,将县立广海小学下放由乡办,即又改名为“广海乡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初期,广海的热心教育事业人士,认为广海必须有一所中学,乃倡议筹办“广海中学”,当时得到广海临时乡政府的重视和主持筹划,经过—番筹措,乃将广海书院开办广海中学,由黄伟韬为校长。原办的广海小学,即迁往卖柴街,以陈、曹、刘、梅、谭五姓的祖祠为校舍。

        广海中学初办时,因经费不足,只因陋就简。至1952年由政府拨款办理,校务乃日见起色,由初办初中而办成完全中学,学生来自各区。自改革开放以后,该校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各种人材,则扩办多种技术性质的教学班。如水产养殖班、英语班、机修班等,成为一所多职能的学校。

        广海书院自清朝光绪丙申年(1896年)修建完竣,至195O年开办广海中学,历时五十四年多,院舍已有些腐烂,政府虽历年拨款修葺和扩建,但仍感不足现代教学需要。1980年,由校友曹小驹捐建该校图书馆一座,屹立在魁星阁后面。又由首任校长黄伟韬组建“广海中学扩建委员会”,专为向华侨捐款扩建校舍。委员会成员多是地方德高望重的著名人士,有的是侨眷,所以对劝捐做出显著成绩,把旧日校舍改建或扩建,更有的是新建筑物,广海中学的旧貌,已转为新貌了。

    上一篇 / 下一篇

    出处/作者: 台山掌故 / 冯蔼廷    评价: 3    大小: 2412 字节 字体:大 中 小

     

    甲.學堂之緣起與造型

        广海之有宁海学堂,是始于清朝光绪末期,是新宁县内新建的第一间堂宇;是下三都最高学府。其名是取义于新宁广海之意也。

        自从光绪三十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俗称洋学堂),改讲经制为新学制。当时广海有识之士,认为适应新潮之需要,乃有宁海学堂之兴建。

        宁海学堂坐落在广海城北门东侧,坐北向南,头枕北极殿(近城垣),面朝署前街。堂宇为三进,砖木结构,栋梁桁桷是用洋木(坤甸和柚木,两边副座除外)。每二进之间有天井,两边有迥廊。屋脊高处约七米,每进宽是四十五桁。上盖是绿檐花脊。正门檐下,以石柱和雕花梁椽支撑。门前阶石五级。正门两边,用水磨石雕浮云拥月图案为把手,月之直径约七十厘米。更有花卉浮雕相衬,显得美观。正门楣上,悬有一个红地金色匾额,该匾横约两米,直约一米,是独板柚木造成。匾上刻有“宁海学堂”四个凸字,贴上金箔,金碧辉煌。是三水县举人朱鸿翥所写,曾给笔金白银三百两。第一进两边,各有一房为办事处。第二进和第三进,各用四条洋木楹柱和梁椽支撑,每柱皆有楹联。有凸字的,有凹字的,全用金箔贴之,显得金光四射。今摘录楹联两对:(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借用《孟子》句)堂为民用也是有教焉!(二)宁邑春风吹遍邑南大地,海天甘雨润及天边新苗。四边墙上,悬有牌匾甚多,全用独木制成,其面积不下有横一米五,直一米。匾上题词各有意义。今录一词:“有教无类”。第三进有神主牌台座,分正座和两边副座,台座有花鸟浮雕图案。神主牌是为捐款人而立,作用是纪念和死后享祭。

        堂宇除正座以外,两边还有副座,也是三进,高度与正座相同,分上下两层。第一进内分数小房,为教员宿舍,上层为学生宿舍。第二三进为课室,每室可容五十人,上层也是宿舍。正座与副座之间,有小巷通横门和后园,巷口有小门楼,门楣上刻有字,右是“义路”,左是“礼门”。堂宇门前是个大院子,也叫“兜金”,两边有行门通大街。院子前边有个半月形池塘,塘的两端栽有苦楝树各一株,闻说是年青秀才朱雅庭手植,取义“苦练成功”之意。堂宇后面隔一竹园是个山峰,在峰上建有魁星阁,为藏书之处。阁分两层,共八檐下水型。登阁上可俯视全城。若环眺城外,可见近郊各地,实是一胜景!可惜建阁后不过三年,南门铺户,先后失火三宗。当时有民瑶云:“南门头,火烧楼,矮仔国,烧焦头!”街坊议论纷纷,认为阁顶是火星,故失火,后来把魁星阁拆毁。

        建学堂从筹款到建造,用了三年多时间,至宣统元年工程才算完成。

    乙、学堂之兴建

    发布时间: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530 ℃  责任编辑: admin

      宁海学堂是清朝末期新兴学堂的产物。那时广海属新宁县分县,故此引起八堡局那班绅士的重视,即成立“筹建学堂董事会”筹办此事,曾定有建学堂细则,推选董事长、理财、总办和董事等职员,以乐善堂为办事处。当时公推朱楷(清朝贡生)为董事长,世袭官冯见田为总办。不久即由陈礼浦为理财兼总办(这两个职务都是揸实权的),董事若干人,多是八堡局职员兼任的。筹款办法:向殷商、殷户、华侨和祖尝捐款,凡捐十两银者为他立一神主牌纪念,如立在正座者则加收若干两。另外神主牌不论在正座或副座,每高一级也得加捐若干两。立神主牌每年定期春祈秋祭时,每位神主领回胙肉若干,以作报功。议定将筹集之款划出若干购置尝产,以收人为学堂经费。

        一切筹备就绪,即贴出街招,发出缘部,风行四乡和海外捐款。当时的人存着旧观念思想,认为入神主,生闻香烟,死后亨祭,是一件施工报德之善举,好过捐钱做“功德”。除殷商殷户和华侨捐款为自己立个神主,还有不少人为自己的祖先立个神主,以报祖德。

        经过一段时间,已捐集白银万余两,即开展第二步工作:买地、迁房、购买建材、雇请建筑工匠等。堂宇造型是仿古祠式略加装饰。闻说是佛山的能师巧匠设计。但堂内外的壁画,是海宴都泥水画匠泥水长所绘。他画的翎毛花卉、古代人物,栩栩如生,工程经过年余,堂宇落成,乃议卜吉进伙。由于用财无度,财库已空,许多附属工程无法依计划完成。堂后空地原计划是建—花园,因无钱而计划落了空,后来只将那里种上绿竹,甚至连进伙费也没有了。当时街坊议论纷纷,造成民谣随街唱,“陈礼浦,争理学堂数,吞银无计数!写个招牌三百两,做事不与董事来商量,完全自己作主张……。”

        在此财政空虚下,进伙那天,也草草进行。只请本地几个秀才作捧主升座,便算完事。但在神主升座时,除了正座第一级供奉“五夫子”之外,其余的神主排次座时,因姓氏关系争位次,随即发生一场风波,经过激烈争议才平息下来。厦先定下购置尝产和春祈秋祭之例,因财政无着,也不能实现!

        学堂之兴建工作,已告一段落,至宣统元年交付使用。

    丙.學堂之變遷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609 ℃  责任编辑: admin

        由宣统元年开始招生,不少外区学子负笈而来,受新学教育。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发生,学生因认识不足,纷纷回家,学务也停了下来。民国元年,新政府颁行新学制令,仰各地改讲经制为新学制,但新学人才甚缺,地方关心教育的绅士,议将宁海学堂开办师范性质的学校,培养新学师资以适应当时需求。乃仿宁阳书院办法,招收经学人才进行师资培训。即建立了“新宁单级小学教员养成所广海分所”。学制初是三个月一届,后改为半年一届。各项课程具备,单级学制是从日本进入,适用于一教员教数级之方便。由林某任所长,另在番禺等县聘回教员十数人任教。其中有清朝秀才江振廷任总教务。当年秋季招生,当年毕业。学生有外区人,有本区人,但只办了两年。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新学师资人才,在本地有饱和状态。

        民国三年,将宁海学堂开办“广声高等小学”,由邹灿庭任校长,教员四五人是本地人。四乡学子前来攻读,甚为踊跃。学制三年毕业,课程分:国文、算术、修身、地理、历史、理化和图工音操等。民国六年由徐演庭任校长,但当年十二月初六日,被新会匪首指天成和梁恩率匪众攻劫广海城,掳去男女三百余人到古兜山勒赎。自后人心惶惶,广声学校也因此停办。民国八年,广海当局,将宁海学堂开办贫民学校,为小学初等制四年,那时四乡时遭匪劫,学生不安于学,教员不安于教。民国九年,桂军独立第二团进驻广海城,以该学堂为大本营,办学又因此停下来。且柱军在堂内开设兵工厂,终日叮当之声,干扰附近居民安宁。民国十三年,桂军被粤军赶走,堂内任由空着。后被飓风吹塌东边副座两进,成为瓦砾之场。那时有广海醒魂剧社每两月借堂内义演粤剧一次,才使那里不致冷落。民国十四年冬季,有廖仲邦者,带领纠察队进驻堂内。民国十五年匪首陈祝三,纠集匪众千余人,攻陷广海城,全城遭匪众蹂躏不堪!陈祝三等被一网打尽之后,地方宣告太平!但学堂经过军队驻扎和两次匪劫之后,堂内之楹联牌匾、台凳椅桌等贵重之物,被毁或被偷迨尽,冷落异常。梁椽檐间,为鸟雀所居,校园内杂草丛生,是野兽出设之地,堂内瓦砾遍地!昔日之宁海学堂壮丽堂煌,今口成为人迹罕到之处!

        民国十七年,由《广海杂志》社主编许星航倡议,将宁海学堂开办“民众学校”,宗旨是使广大贫家子女有书读,不讲排场,不收学费,不穿校服。学级有高小和初小两级,教师则聘有义务心的社会知识青年。此举得广海商会支持,各界人士拥护,自开办招生,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办了十年,培养的学生,能学好一套算盘字墨,在市场谋生。到了抗日战争年代,日本飞机屡次轰炸广海城,各校都因此停办,民众学校,无形中也结束了。

        宁海学堂西边副座,多少年来,为广海警察所设在其内。开办民众学校以后,国民党广海区党部也设在堂内。

        1950年,将学堂改作广海粮管所。该所将之逐步改建和扩建,楼高四层,今日之宁海学堂,已无旧观!

        33、广海因时济宜兴学校

        广海地方,幅员广大,是属侨乡,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对形势要赶要追,但首要是振兴教育,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适应当时需要,乃先后开办不同类型的学校,今分述

    甲、淑德女子学校

    发布时间: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528 ℃  责任编辑: admin

        自从撒科举、兴学堂,当时广海曾建立宁海学堂,但只限招收男生读书,女子不得其门而入。地方的开明人士,因发出舆论,女子也要读书。当时广海城商会长骆雨亭先生,乃发起筹办一间女手学校。他即召集地方士商界和学界坐谈,如何筹办女子学校事宜。后来取得各界支持,最后订出筹款办法:首先向殷商殷户捐助开办费,由商会在会尝中每年拨出若干为经常费。以云瑞寺为校舍。定名为“广海淑穗女子学校”。

        一切筹备妥当,即在民国元年春季开学。由广海义学教

        员宁镜澜兼任校长。在南海县聘来一位女教师王德如为专职

        教师。首届学生三十二人,第二年增收学生二十余人。分设

        甲乙两班。同时也增聘一位女老师。该校学制为三年毕业。

        课程分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和术科,还加设家政和女子

        尺牍两科。该校之开设,深得社会人士赞许。

    年5月13日    人气: 486 ℃  责任编辑: admin 

    乙、短期小学

    发布时间: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487 ℃  责任编辑: admin

        在抗日战争年代,广海中兴堡地方,失学的人数很多。原因是村庄分散,乡民多数家庭不富裕,无钱教子女读书;儿童多数又是家庭的辅助劳动力,因此很少有读书机会。

        当时该堡大洋村有冯昆瑶者(后居温哥华),眼看儿童失学,他为了地方教育事业着想,为了广大儿童有书读着想,曾多次向台山县政府呈报,请求帮助解决。后经县政府发出指令,在中兴堡开设一所短期小学,定名为“台山县立第三十短期小学”。配备教师和拨出经费。并由学校供给课本,学生不用交任何费用便入学。

        事情虽然是这样,但还要地方筹措—番。才能开学。后来,由父老议定,在堡内尝产拨款为开办费,以冯伯英祖祠为校舍。借来课桌,购买一些校具,即在1940年2月开学,学生六十多人,分高初两级上课。

        这类短期小学,是适应星散村落和偏僻地方开办的。每天上课,分早上和晚上两段时间,中午学生可在家参加劳动,农忙放假。

        学制是:第一年学完初级小学四年课程,第二年学完高级小学两年课程。使学生能学到文化,又能学到其他知识。

    台山市图书馆 → 网站导航 → 地方资料 → 台山历史、人物数据库 → 台山掌故 

    丙、全免费的中兴学校

    发布时间: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523 ℃  责任编辑: admin

        广海有史以来,私立全免费的学校是中兴堡学校,书费也,由学校包起。

        中兴堡是在广海域西七公里处,由于那里土地瘦瘠,农田缺水,造战地方性贫困。因此乡民对教子女读书的学费,也多数人负担不起。历来失学的人甚多。

        抗扫战争时期,因战争影响,乡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当时该堡大洋村有位善长仁翁冯昆瑶者,有见及此,乃倡议举办免费学校,书费和杂费也由学校包起。收容堡内失学和适龄的学童入学读书。这一倡议得到全堡人的拥护。经研究,以中兴堡公所为校舍。定名为“中兴学校”,将中兴堡所属的同益堂尝产收入为办学经费。即于民国三十二年春季开学,学生有一百五十多人。共聘教师六人,校工一人。涌现了那个地方有史以来的一个读书高潮。

    据库 → 台山掌故 

    41、正卿书室

    发布时间: 2013年5月13日    人气: 558 ℃  责任编辑: admin

        古者国有学,乡有庠,家有塾,此皆学舍也。不过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到后来有义学、书院和书室、书塾之出现,亦学舍也。书室和书塾是补充公立学舍之不足者。

        广海自立城后,无公立学舍,历来只利用梓潼庙讲学。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建有溽海义学一所(后改称广海书院),是下三都最高学府。四乡学子云集于义学,是不敷容。且至同治年间,已历时一百三十多年,日久失修,时有坍塌之忧。在此情况,乃有正卿书室出现,亦为补充公立学舍之不足也。

        考正卿书室,坐落于溽城卖鸡巷尾(今名新风路),都司署之西侧。其地原是立城时都司之火药库所在,后来因时代要求不同,火药库坍毁成为废圩。那时有广海奇石村—位善长仁翁,名叫彭华延,地方人简称他为彭华。他出资购买其地建立正卿书室焉!该书室虽属彭华之生祠,但利用来补充公立学舍之不足,起着巨大作用。彭华翁是香港一位建筑殷商,为人慷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该书院建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连三进。第一进与第二进之天井檐口上,有许多瓷饰:如八仙过海,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等古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石湾文如璧造》六个字令人永志。墙上绘有番禺名壁画师泥水长之山水人物,花卉雀鸟,特别在正门“正卿书室”门额上绘有一幅“教子朝天”壁画,画中是“双龙抱珠腾云”。室内厢房,有名水墨画家彭璧垣之“百蝶图”。厅内陈设之鼓形瓷凳和天然石凳(一块黄泥色石蛋,以木架承托),还有精巧木雕,形像可掬。全书室之栋柱梁椽,是从香港购回之洋木架设,构造坚固而美观。书室正门有联是:“爻且豆馨香远,文章绍述长”。外门还有一联:“闽城孔道,溽海家声”。彭华翁是:清朝浩授中议大夫赏戴监翎之功名衔(等于今日之荣誉职称)。正卿是其号也。

        正卿书室建成之后,则聘秀才或有名望之老师在此讲学,造就学子,成材者甚多。到了民国初年,地方匪劫时起,人心不安,讲坛暂废。溽城常有外军进驻,该书室多时是驻兵或借给地方机关办事之用。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海剿匪指挥部设在其内,且驻兵员。民国十六年广海区警察署又设在其内。在十余年匪乱,社会不安,对设坛延师讲学一事,也停下来。

        民国二十一年,利用该书室和西边之彭世昌祖祠,开办敦德学校,从此时起,办学正常。曾由彭首能、刘美成等为校长,培养人才甚多。至1950年,广海小学借该书室为校舍,以第三进为教务处,其余各进,为课堂,为宿舍,各取其宜。该书室由同治十三年(1874年)计起,至1973年,将书室改建广海戏院,是历时一百年,为地方补充学舍之不足,负着重大力量和作用。今广海戏院的前部分,是正卿书室原日之所在地。

    廣海書院新貌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馮靄廷先生文章的原文: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出处/作者: 台山掌故 / 冯蔼廷    评价: 3    大小: 1244 字节 字体:大 中 小

    版权所有:台山市图书馆  技术支持:台山市信息化服务中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廣海書院之沿革(轉戴馮靄廷先生的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vn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