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K-Means
EM算法和K-Means算法

EM算法和K-Means算法

作者: cassie_xs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22:00 被阅读0次

    背景:

    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机器输入大量的特征数据,并希望机器希望学习找到某种共同的特征或者结构,亦或是数据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例如,视频网站根据用户的观看行为进行分组,从而建立不同的推荐策略,或是找到视频是否流畅与用户是否退订之间的关系等。属于无监督学习算法。

    无监督学习:

    包括两大类,一:数据聚类,此类方案往往是通过数次迭代找到数据的最优分割。二:特征变量的关联规则,此类方法利用各种相关性分析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K-means 算法步骤

    Kmeans的核心是将给定的数据集划分成K个簇,并给出每个数据对应的中心点。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预处理,如归一化、离散点处理等

    2:随机选取K个簇中心,记为\mu _{1}^0, \mu _{2}^0, ,...\mu _{K}^0,

    3:定义代价函数:J(c,\mu )=\min_{\mu} \min_{c}\sum_{i=1}^M\vert \vert x_{i} -\mu _{c_{i}}   \vert \vert ^2

    4:令t=0,1,2...为迭代步数,重复下面过程直到J收敛

    4.1 对于每一个样本将其分到距离最近的簇

    c_{i}^t \leftarrow argmin_{\mu}\vert \vert x_{i} -\mu _{k}^t   \vert \vert

    4.2 对于每一个类簇k,重新计算类簇的中心

     \mu _{k}^{t+1}\leftarrow argmin_{\mu}\sum_{i:\mu _{c_{i}}=k}\vert \vert x_{i} -\mu _{}   \vert \vert ^2

    K均值在迭代时,交替方向法求解,假设当前J没有达到最小值,那么首先固定簇中心\left\{ \mu _{k}  \right\} ,调整样本x_{i} 所属的类别c_{i} 来让J函数减小,然后再固定\left\{ c_{i}  \right\} ,调整中心\left\{ \mu _{k} \right\} 使J减小,这两个过程交替循环,J单调递减,当J递减到最小时,\left\{ \mu _{k}  \right\} \left\{ c_{i}  \right\} 同时收敛。

    K-means缺点以及如何调优

    缺点:

    1:受初始值的影响

    2:异常值的影响

    3:当簇分布相差很大时,不适合

    优点:

    大数据集,K均值聚类相对是可伸缩和高效的,计算复杂度O(NKt),其中N是数据对象的数目,K是聚类簇数,t是迭代的轮数。尽管算法经常局部最优结束,一般情况下局部最优已经满足要求

    调优方向

    1:数据归一化和离散点处理

    2:合理选择K

    一:手肘法:选择若干个K画均方误差的折线图肉眼查看拐点 二:Gap Statistic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引入参考的测度值,其可以通过Monte Carlo采样的方法获得。 

    3:采用核函数

    利用kmeans假设各个数据簇的数据具有一样的先验概率,并呈现高纬球形分布,但是实际生活中是不常见的。面对非凸的数据分布时,引入核函数来优化。核心:利用非线性核函数将样本映射到高纬空间,并在新的特征空间中进行聚类。非线性映射增加了数据的线性可分的概率。

    针对K-Means算法的缺点进行改进

    针对对初始值敏感的改进

    K-means++算法:

    起步

    由于 K-means 算法的分类结果会受到初始点的选取而有所区别,因此有提出这种算法的改进: K-means++ 。

    算法步骤

    其实这个算法也只是对初始点的选择有改进而已,其他步骤都一样。初始质心选取的基本思路就是,初始的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算法描述如下:

    步骤一:随机选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步骤二:

    计算每个样本与当前已有类聚中心最短距离(即与最近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这个值越大,表示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

    最后,用轮盘法选出下一个聚类中心;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知道选出 k 个聚类中心

    选出初始点后,就继续使用标准的 k-means 算法了。

    针对K值不容易确定引入了ISODATA算法

          ISODATA的聚类个数是可变的,因为在聚类的过程中,对类别数有一个“合并”和“分裂”的操作。合并是当聚类结果某一类中样本数太少,或两个类间的距离太近时,将这两个类别合并成一个类别;分裂是当聚类结果中某一类的类内方差太大,将该类进行分裂,分裂成两个类别。

    ISODATA分类的过程和K-Means一样,用的也是迭代的思想:先随意给定初始的类别中心,然后做聚类,通过迭代,不断调整这些类别中心,直到得到最好的聚类中心为止。

    注:

    初始簇个数K_{0} ,最终簇大小范围K_{0} /2=<K<=2*K_{0}

    分裂和合并的标准

    每个簇的样本数最小N_{min} ,小于这个值不进行分裂

    每个簇样本的最大方差\delta ,大于这个则进行分裂

    两个簇之间的最小距离围D_{min} ,小于这个则进行合并

    EM算法

    EM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用于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或者说是极大后验概率估计。

    算法步骤

    输入:观测变量数据Y,隐变量Z,联合分布P(Y,Z|\theta ),条件分布P(Z|Y,\theta )

    输出:模型参数\theta

    1:选择参数的初始值\theta^{0}

    2:E步:记\theta ^i为第i次迭代参数\theta 的估计值,在第i+1次迭代的E步,计算Q函数Q(\theta ,\theta ^i )=E_{z} [logP(Y,Z|\theta)|Y ,\theta ^i )]=\sum_{z}logP(Y,Z|\theta)P(Z|Y,\theta^i),其中,P(Z|Y,\theta^i)是再帮给定Y和\theta^i下隐变量数据Z的条件概率分布;

    3:M步:求使Q(\theta ,\theta ^i )极大化的\theta ,确定第i+1次迭代的参数的估计值\theta ^{i+1},\theta ^{i+1}=arg\max_{a}Q(\theta ,\theta ^i)

    4:重复2,3步,直到收敛

    EM算法推导

    通过不断求解下界的极大化逼近求解对数似然函数的极大化的算法

    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L(\theta )=logP(Y|\theta )=log\sum_{z} P(Y,Z|\theta )=log\sum_{z} P(Y|Z,\theta )P(Z,\theta )

    下面证明L(\theta )>L(\theta ^i)

    L(\theta )-L(\theta ^i)=log\sum_{z} P(Y|Z,\theta )P(Z,\theta )-logP(Y|\theta ^i )

    利用Jensen不等式

    L(\theta )-L(\theta ^i)=log\sum_{z} P(Y|Z,\theta )P(Z,\theta )-logP(Y|\theta ^i )

    >=\sum_{z} logP(Z|Y,\theta^i )\frac{P(Z,\theta )P(Y|Z,\theta )}{P(Z|Y,\theta^i )} -logP(Y|\theta ^i )=\sum_{z} logP(Z|Y,\theta^i )\frac{P(Z,\theta )P(Y|Z,\theta )}{P(Z|Y,\theta^i )P(Y|\theta ^i )}

    B(\theta ,\theta^i)=L(\theta ^i )+\sum_{z} logP(Z|Y,\theta^i )\frac{P(Z,\theta )P(Y|Z,\theta )}{P(Z|Y,\theta^i )P(Y|\theta ^i )}

    L(\theta )>=B(\theta ,\theta^i)即函数B(\theta ,\theta^i)增大\theta ,也可以使得L(\theta )有尽可能的增大,选择\theta^{i+1}使得B(\theta ,\theta^i)达到极大,即\theta^{i+1}=arg\max_{a} {B(\theta ,\theta^i)}现在求\theta^{i+1}的表达式\theta^{i+1}=arg\max_{\theta }( L(\theta ^i )+\sum_{z} logP(Z|Y,\theta^i )\frac{P(Z,\theta )P(Y|Z,\theta )}{P(Z|Y,\theta^i )P(Y|\theta ^i )})=arg\max_{\theta }(\sum_{z} logP(Z|Y,\theta^i )\frac{P(Z,\theta )P(Y|Z,\theta )}{P(Z|Y,\theta^i )P(Y|\theta ^i )})=arg\max_{\theta }(\sum_{z}P(Z|Y,\theta^i ) logP(Z|\theta )P(Y|Z,\theta ))=arg\max_{\theta }(\sum_{z} P(Z|Y,\theta^i )logP(Y,Z|,\theta ))=arg\max_{\theta }Q(\theta ,\theta^i)

    K-means和EM算法的关系****

    假设有m个观察样本,模型的参数\theta ,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theta =argmax\sum_{i=1}^mlogP(y^i,\theta)

    当概率模型含有无法观测的隐变量时,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

    \theta =argmax\sum_{i=1}^m\sum_{z^i} logP(y^i,z^i|\theta)

    因为含有不可观测的隐变量,无法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求解参数,这时可以通过EM算法求解。假设z^i对应的分布Q_{i} (z^i),并满足\sum_{z^i} Q_{i} (z^i)=1。利用Jensen不等式,可以得到,

    \sum_{i=1}^m\sum_{z^i} logP(y^i,z^i|\theta)=\sum_{i=1}^m log\sum_{z^i}Q_{i}(z^i)\frac{P(y^i,z^i|\theta)}{Q_{i}(z^i)} >=\sum_{i=1}^m \sum_{z^i}Q_{i}(z^i)log\frac{P(y^i,z^i|\theta)}{Q_{i}(z^i)}

    Q_{i}(z^i)=\frac{P(y^i,z^i|\theta)}{\sum_{z^i}P(y^i,z^i|\theta)} =P(z^i|y^i,\theta)。不等式右侧,即为r(x\vert \theta )。当等式成立时,我们相当于优化的函数找到了一个逼近的下界,然后最大化这个下界

    EM算法和k-means关系

    1:E步骤Q_{i}(z^i)=\frac{P(y^i,z^i|\theta)}{\sum_{z^i}P(y^i,z^i|\theta)} =P(z^i|y^i,\theta)

    2:M步骤:最大化\argmax_{\theta } \sum_{i=1}^m \sum_{z^i}Q_{i}(z^i)log\frac{P(y^i,z^i|\theta)}{Q_{i}(z^i)}

    K均值算法等价于以下隐变量求最大似然问题

    P(y,z|\mu_{1},\mu_{2},...\mu_{k})=exp(-||y-\mu_{z}||^2)【  if 】||y-\mu_{z}||^2=min ||y-\mu_{k}||^2  else【 0】

    Q_{i}(z^i)==P(z^i|y^i,\theta)  「1」 if ||x-\mu_{z}||^2=min ||x-\mu_{k}||^2 【 else「 0」

    相当于E步找到x当前最近的簇

    在M步骤\theta =\argmax_{\theta } \sum_{i=1}^m \sum_{z^i}Q_{i}(z^i)log\frac{P(y^i,z^i|\theta)}{Q_{i}(z^i)} =const -\sum_{i=1}^m \vert \vert x^i-\mu_{z^i}  \vert \vert ^2来更新簇中心

    #####引用葫芦书和李航机器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EM算法和K-Means算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wz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