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负面效应」,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中,其实早有研究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有一种「损失厌恶」的行为倾向。想象两种场景:在一个场景下,你会挣到500块钱;另一个场景下,你会丢掉500块钱。虽然同样都是500块钱,但你会觉得,丢钱的肉疼,远比挣钱的喜悦要强烈得多。这就是「损失厌恶」。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背后正是「负面效应」在作怪,相比起好事,我们对于坏事的反应会更加激烈。
这种倾向,也会反映在大脑的神经层面。在处理人类情绪的杏仁核脑区,有2/3的神经元被用来搜寻坏消息。那些负面的经历也会更快地被储存在长期记忆里。
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我们能更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遇到问题时候的思维模式和处理方式。
比如说,在婚姻当中,人们总有一种假设,夫妻关系出问题,是因为我们为对方做得还不够多。双方乐意为彼此多付出,当然好了。
不过,心理学对负面效应的研究,给维护夫妻关系指了另外一条路:如果想要维护夫妻关系,多付出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
一句狠话,造成的创伤,可能需要四句甜言蜜语才能哄好的,这也是《会好的》这本书提到的「4:1定律」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