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的督导课又是一次震撼的学习。
首先,以往督导的对象都是来访者,这次督导的却是咨访关系。
其次,受督者非常勇敢和阔达,敢于将与异性来访者的咨访关系呈现在老师和大家面前,介绍来访者对其有依恋,TA对来访者也有好感。清楚咨访关系需要改变,如何用自己帮助来访者疗愈。
再次,体会到咨询师的边界设置对咨访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的便利性,网上心理咨询也越来越多地被接受。然而如何与来访者设定边界会成为一个问题。来访者可能通过网上的不同渠道联系上咨询师,公众号,微信群,网上课程,社团等,来访者甚至可能有咨询师的手机号码或者微信,那怎么与来访者保持边界呢?
李老师同样也有自己的公众号,平台课程,网上课程等。他的做法是公众号的私人提问不回应,相互屏蔽朋友圈,不加入同一个微信群,咨询的时间设置固定,如果来访者临时有事可以提前更改,如果不能按时参与也会收取费用。
设置严格的边界在保护来访者的同时,也保护了咨访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督导的案例中,咨询师没有严格地设置,比较打开自己,当遇到掌控欲比较强的来访者,就会容易被带着走。
同时来访者因为在咨询师这里能够得到大部分的需要和支持,会更依赖咨询师,不再回到自己的家庭中作出努力和改变,这就形成了三角化。就是说咨询师被融入和卷入家庭关系中,形成固定的模式。这不利于来访者的疗愈,因为来访者的疗愈,更需要在家庭中实现。
督导过程中,李老师让受督者选择不同的木制人偶公仔代表来访者与家人及咨询师,摆出他们的位置、方向和距离,展现他们现在的关系。摆定之后,对情况立刻有了更多的发现。突然想到这是将意识更具体化的方法,就像我们做数学题,如果只是念题目和使劲想,脑袋不一定反应到解题思路。如果试着把已知条件写出来或者画出来,可能一下子就看到解题的门道。
咨询师设置边界之后,来访者可能感受到改变和被拒绝,咨询师要表达对来访者的接纳,看到TA的情绪,回到咨询目标我可以怎么帮助你?不断把话题放在其生活中。
以下是更复杂的动力技术,需要在关系建立好,设置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做,例如:
正面:你对我说了……,好像你在对我发出邀请接近你,我想这也许是你的一种沟通方式或者资源,你在家庭里也会这样做吗?
反面:你……,我感觉到要往后跑。你与家里人也会这样说吗?这也是你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吗?
近期也在学习咨询师的伦理道德规范,看上去对咨询师的诸多要求,其实是对咨询师的保护,也是促进咨询师行业发展的需要。
今晚就是活生生的一课实例。
感谢受督老师的案例和李老师的一如既往的精彩督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