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天堂有回声

如果天堂有回声

作者: 滴水湖畔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10:36 被阅读0次

    如果天堂有回声

    ——读“访谈法”在回溯研究中的运用(第1稿)

    读了由李牧川(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郑旭兰(北京和创留学教育咨询公司咨询师)、张琼(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和张基广(湖北武昌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共同执笔的《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基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1958届L班毕业生的回溯研究》,最大的感受是:在宏篇大论中感受到师爱无边和回溯研究的拨人心弦。

    段文兰老师,诞生于1917年3月6日,逝世于1994年4月5日。2010年清明节后的一天,一群从世界各地赶回的60岁开外的老人——他们中有曾经的工人、农民、军人、职员、干部、医生、教师、企业负责人,肃立在武汉市汉阳扁担山公墓北9区71排5号墓前,他们眼里噙着泪水,嘴里念念有词:“老师,学生来看望您了”,并默默地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告慰九泉之下这位极为受人尊敬的老人。这群老人是湖北省W小学1958届L班的毕业生,段文兰老师是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通过回溯研究,我们从9位被访学生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了段老师母子式的师生之爱、公正之爱、宽容之爱、细节之爱、平等之爱等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给小学生的人生发展留下难以磨灭的终身影响。如果天堂有回声,段老师看到此情此景,听到如此心声,想到芸芸众“生”,一定会含着泪微笑吧。

    带着若干问题,进入对本回溯研究的摘录式学习。

    1、什么是回溯研究?

    回顾性研究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溯到过去的研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式之一。回溯性推理的研究被当作从结果到原因的推理。回溯性建构就是把事物放在过去时间点上进行研究、分析,以其得到新的研究成果。

    作为受教育者,基础教育如何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作为班主任,对学生有怎样的终身影响?这些其实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性”的研究范畴,目前的教育学研究如何回应?笔者对相关大量文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之后,发现关于基础教育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绝大部分是“应然”角度的研究,缺乏足够和有深度的“实然”研究。

    第二,话语权单一,很多研究还只停留在教育“教”的角度,没能深入学生“学”的层面。

    第三,短时段的当下研究居多,缺乏中长时段的回溯研究,因此也无法更真切地获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影响。

    第四,研究主题上关注显性的、公共层面的多,关注隐性的、深具个人意义的比较少。

    第五,对于抽象个体的研究多,对丰富多样真实职业、真实生活状态的个体的研究较少。

    第六,研究结论的形成与展现是以演绎模式为主,缺乏互动生成的归纳模式。

    总之,传统的对于基础教育“基础性”的研究模式基本上停留在一种宏大叙事的状态,对于基础教育与个体真实的生命发展轨迹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研究显得过于空洞。由于忽视了学习者自身对于基础性的需要和理解,从而显得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活关系冷漠。本研究力图克服传统研究模式的上述弊病,特别选择学生对于班主任作用和影响的生命历程回溯视角,在对基础教育基础性的理解上补充“对于个体生命自身的参与式理解”,从而使人们对基础教育生活和班主任作用和影响有新的理解。

    2、为什么要用访谈法进行研究?

    本回溯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1952年-1958年在W小学生活和学习过的1958届L班的9位学生。这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合理性:首先,据W小学现任校长反映和学校档案资料记载,W小学1958届L班学生毕业后50多年里,虽然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工作、生活,但他们都会定期组织聚会,一起回来看望当年的班主任段文兰老师,甚至在段老师逝世多年后也未中断。这可以充分表明,L班毕业生对班主任教育生涯的评价是超越利害关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且出自受教育者的真心体验和感受,具有足够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其次,9位L班毕业生都是自愿接受访谈,且在男女性别、班级学业成绩、家庭出身背景、从事职业等人类学指标特征分布上比较符合理想设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最后,9位L班毕业生都有足够的时空条件接受独立的一对一回溯访谈,因此能形成可相互印证的主题证据链条。此外,被访者能提供当年与班主任互动的相关作证资料和物品,从而更加保证了本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了尊重访谈者和研究伦理,本研究对访谈对象作了化名处理。

    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研究或一个群体的发展历程研究,有其“因为时间流逝,很多经历和过往都无法还原事实真相”的无奈。本文的作者之一李牧川博士说:“每位被访谈者都是论文合作者独立访谈的,文中所写的每一句原始回溯话都有录音和记录为证,都是研究者亲自经历聆听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尽量保证了回溯研究“访谈”意义上的真实。

    3、怎样进行访谈式的回溯研究?

    第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了更加科学、全面、真实地通过回溯研究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发展的终身影响,研究对象的选择其实不易。首先,研究对象要有足够的毕业年限与人生经历,历经过人生风雨真实而丰富的洗礼和锤炼,方能突显出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对他们发展影响的长效性和真实性。其次,研究对象在男女性别、班级学业成绩、家庭出身背景、从事职业等人类学指标特征分布上尽量要有比较全面的代表性。最后,研究对象要有接受面对面深度访谈的真实意愿和时空条件,访谈中不会有过多利害关系的牵连从而影响访谈内容的真实性。

    第二,访谈过程。在L班同学会会长的帮助下,笔者先后与9位被访人取得联系,说明研究目的与方法,获得授权认可并商定好具体访谈时间、地点。

    第三,研究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资料整理是结合访谈对研究问题再思考、再分析的过程。本研究资料整理采用类属分析法,即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词语以及一些概念。笔者反复听取每份访谈录音,在如实转成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类属编码和分析。

    第四,在对事实资料科学编码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观点提炼和理论剖析,最后生成本文。

    4、访谈涉及了哪些内容?

    提问1:“为什么班主任段老师能成为那么多人心中的好老师,为什么你们现在都没有忘记段老师?”

    提问2:“你们认为段老师当年最喜欢班上的哪位同学?”

    提问3:“与现在的老师、班主任作比较,段老师的优点是什么?”

    提问4:“小学生活中哪节课最难忘?”“你是否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学习语文?”

    提问5:“小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这些事情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问6:“段老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追问: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访谈者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会不会因为个人情感方面的原因而刻意美化?再加上时间隔了那么久,每次同学聚会又都会聊到共同的话题,被访谈对象是不是会有“趋同”、“从众”的心理?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抽象到“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是几近完美的班主任形象,或是“不堪回首来时路”的班主任形象。具体到“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漪老师说,你对学生好不好,是真好还是假好,学生心里最清楚了。无怪乎这50多年的漫长岁月,没有磨灭段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和无私之爱,相反,他们对段老师的回忆也因时间的累积而变得厚重。天地万物,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自有回声。如果天堂有回声,段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应该会有“灵犀相通”的心灵感应吧。

    5、访谈法对于回溯研究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在访谈的过程中,已经离开的段老师跃然纸上,一样具有音容笑貌和人格魅力。

    (一)“她是个伟大的母亲”——教师“母亲般的教育之爱”终身滋养着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心灵世界。

    D说:因为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

    B说:段老师善良,是个“伟大的母亲”,在她心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H说:当时我的父母亲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总是动手打我,而段老师经常关心我,怕我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还鼓励班上的同学们关心我。

    (二)“段老师最喜欢我”——教师“公正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自信人格与感恩情怀。

    C说:在段老师眼中,无论你长得美丑、聪明与否,都是最特别、独一无二的。

    D说:虽然当时自己从农村来,家庭条件不像别的孩子那么好,成绩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段老师对我依然很关心,甚至爱护有加。

    H说:段老师对待班上的孩子是有教无类——不管你的家庭成分有多高(当年家庭成分高是不好的),不管你的家庭条件多好或多差,你的父母是否有地位,不管你在学校是调皮捣蛋还是规规矩矩的,她都耐心地进行启蒙、教育、授业、解惑。

    (三)“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不求回报”——教师“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终身葆养着学生的纯真人格与安全感。

    I说: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段老师把关心、教育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而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方式。但现在的社会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有时候还远不及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当年段老师对我们学生的关爱和教育,才真的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

    G说:自毕业以后一直到段老师逝世,多年来我们都会去看望她,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情况,包括磨难和喜悦。她都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人生教育、帮助和鼓励我们。

    (四)“没有分数的‘表扬’”——教师“宽容的教育之爱”终身呵护着学生的自尊人格。

    (五)“我们也喜欢读书、看报、学习”——教师“基于教育艺术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塑造学生的学习型人格。

    当问及L班毕业生们“小学生活中哪节课最难忘”时,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班主任段老师带他们到武汉长江大桥上学习郭沫若的诗《长江大桥》的课堂情景。L班全体同学在2010年小学同学聚会时也共同回忆了这次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几乎每位同学在历经50多年的沧桑岁月之后都还能脱口背出这首《长江大桥》。

    (六)“我一辈子都记得勤剪指甲并把剪下的指甲留起来”——小学班主任“细节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

    对于C来说,一张电影票使其对老师“看起来很严肃”的印象变成了“实际上很和蔼”。

    D回忆了一个终身难忘的感人细节:“记得一次我得肾炎住院很长一段时间,段老师因此给我开小灶单独补课。”

    B说,段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卫生,讲究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周一都要检查学生的指甲,并帮助指甲长的学生剪指甲,还把剪下来的指甲用口袋收集起来卖钱。

    (七)“老师的道歉让我一生难忘”——小学班主任“平等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诚信人格、主体人格。

    (八)“业务上很敬业,做人方面不附势”——小学班主任“敬业自重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的作者之一李牧川博士回想:“我们写的这篇回溯论文会不会有把段老师‘拔高’之嫌?会不会成为强行要求当今教师的话语?”结合李博士在《浮躁时代,我为何而教?》中“我为钱而教吗?我为名而教吗?我为安稳而教吗?我为兴趣而教吗?我为使命而教吗?我为情感而教吗?我为成长而教吗?我为享受而教吗?我为学而教吗?”的9个自我慎思审问,如果天堂有回声,段老师的回答会是什么呢?是不是如李博士文尾所言: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追问“我为何而教”而一样感到充实自在时,那也许就是我们真心明了和解答了“我为何而教”的时候,那也是我们穿越浮躁时代重获教师心灵自由的时候。

    如果天堂有回声,我们也许能听到段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作为中国班主任队伍中的佼佼者,她用“爱”浇灌出生命之花,她用“情”勾勒出美好生活,她用“理”引导着人生之路,她深得千千万万“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向如段文兰老师那般平凡而伟大的班主任致敬!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他们的教育之爱的背影永远铭记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中,永远铭记在教育历史的银河中!

    李家成教授说:“向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中的班主任致敬!为那一代代优秀的班主任立传、留文,也促成当代班主任的再发展”,这恐怕是现代教育时空中更开阔、更悠远的回声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天堂有回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ep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