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
线条之美
结构之美
章法之美
墨法之美
书法学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点画形态的塑造
第二阶段:临摹,对比,找问题,聚焦结构
第三阶段:精准临摹,了解经典细节
第四阶段:循序渐进地集字练习,从临摹到创作
1、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
2、刻意练习,拒绝盲目
3、要先有量
篆隶楷行草,怎么选择书帖
篆书
先从小篆学起,大篆进阶。
小篆在字法上比较完备,成熟,而且经典大多为墨迹,更容易进入经典本身。比如小篆中的二李一邓,都是我们学习小篆的常用经典。
李斯,中国文字的总工程师,秦始皇时候的丞相,不但文字武功昭彰,在书法方面以峄山碑为经典开创零我们的小篆时代。
李阳冰,在唐代我们楷书,楷法精绝,草书怀素张旭一统天下的时代,居然有一位书法家以篆书名世,在唐代独树一帜,就是李阳冰。代表作:《三坟记》、《城隍庙碑》
邓石如,在清代以一己之力恢复我们秦代之后小篆一蹶不振的态势,代表作《白氏草堂集》、《心经》,还有他同时代的吴让之,赵之谦,都是我们学习篆书很好的入门经典。
隶书
一种庙堂碑,第二种山野摩崖
庙堂碑代表:《曹全碑》、《张迁碑》
山野摩崖代表:《石门颂》
楷书
大楷、中楷、小楷
学习我们从易于掌握的中楷开始,然后大楷,小楷,例如褚遂良的《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在唐代写到阴符经这个大小算是大字了)。二十年前,大家学楷书大多从欧颜柳赵开始,这几年褚遂良、虞世南反而成了热门。也有人会问,魏碑不适合入门吗?当然也适合,但是我们刚开始学习要遵循的原则是先墨迹后碑帖。什么是墨迹呢?我们唐代之前的书写系统,经典系统,基本上以手札,墨迹为主。碑刻是刻在石头上的一些文字和书法。我们遵循先墨迹后碑刻的原则。
行书
可以从我们熟悉的苏黄米蔡开始
行书的墨迹留存量非常大,而且苏黄米蔡各有诗文传世,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临习他们的行书经典,我们也比较有亲切感,比较易于上手。尤其是米芾的《?溪诗帖》、《蜀素帖》都是行书入门的经典。在这里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呢?因为二王的行书到现在,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双钩摹本,且都是手札,体量小,规模小,一书一风格,从我们创作的角度来说,初学,不建议从二王的手札开始。而是从苏黄米蔡宋四家的相关手札或者经典开始。
草书
章草、小草、大草
章草是隶书和草书的一个结合。
小草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选择的首先进入草书的书体。
大草,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明清的王铎、傅山、祝枝山都是很好的范例。
小草是草书学习的首选书体,小草的选帖从哪些经典开始呢?智永《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
康有为在自己的书论中关于这两个经典作为小草入门的经典说的非常的明确。
他说,“学草书先写智永《千文》,过庭《书谱》千万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行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
这段话不但告诉我们学习小草先从哪两个经典开始,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学习草书四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形质,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点画的形态;
性情,在形态之上,要表达情绪,书谱中说,达其性情行其哀乐,性情和哀乐,就是我们在草书中需要更多地去表达的。很多人喜欢草书,也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性情,喜怒哀乐的表达更为直接。
笔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驾驭草书的书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们对于草书的认知能力以及我们对于书法的掌握能力和掌控能力。
变化,草书千变万化,王献之的草书和张旭怀素的草书和明清的大草,三次变化,其实都是从形质到笔力到性情的变化。
我们学习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如何选帖,以及每个书体从哪个经典入手大概如此。
网友评论